|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的饲养 » 鹅出雏的特点及雏鹅的饲养管理

鹅出雏的特点及雏鹅的饲养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1  浏览次数:2499
1 出雏的注意事项
1.1 及时人工辅助叼壳及注意事项
1.1.1 叼壳3h后,壳内发黄无血,要小心扒出,否则会闷死;
1.1.2 对先有叫声蛋,可隔20~24h,不出再扒没问题;
1.1.3 对高温蛋,叼壳3h不出壳应扒大出气孔;
1.1-4 对胎位不正蛋,要在29.5d内扒出,防止卷死;
1.1.5 如超过孵化期,不能转圈叼壳,不能转身,看蛋膜发黄,无血时,可进行扒壳助产;
1.1.6 叼壳而转圈,是弱雏的表现,应设法助产;
1.1.7 打孔:如先期温度高,没到出壳期就有叫声,或听到叼壳声而不出壳者可用锥子在气室处打一个孔,进行助产。打孔原则,胎雏喙不出气室不打孔,不超过出壳期不打,不通过照蛋看不准不打,叫声不变低不能打孔。
1.1.8 扒壳时注意不要把蛋黄处蛋壳弄坏,否则影响蛋黄吸收,造成雏鹅死亡。
1.1.9 四不扒壳:不超过出壳期5h不扒,壳膜不发黄不-t)I,没吸收好羊水不扒,一扒出血不扒。

1.2 温度和通风对出雏的影响
1.2.1 若出雏期已到而不叼壳,是平时温度低或是通风不好的原因无法人工助产;
1.2.2 出不来壳时,是高烧引起或温度不够引起;
1.2.3 叼壳要出,还有血存在:是受热的原因;
1.2.4 闷死胎雏产生的原因:是先高温后又高温引起,其表现为干壳死亡,头部水肿表现明显;

1.2.5 卷死胎雏发生原因,表现为蛋黄吸净,死于壳内,是先低温后高温引起的,死后全身水肿。
1.2.6 抽不出蛋黄:是先受热后受凉的原因,放于44%箱中1h,可使其缩回,但不可时间过长,以免烙坏。
1.2.7 大肚脐:是后期温度低的原因,放于39%条件下,经热敷可收平。
1.2.8 叼壳后从叼孔中往外淌水,是过热没吸收好的缘故。
1.2.9 死胎蛋大量发生,主要是通风不良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温度没有问题);
1.2.10 29d后蛋上温度要适当高些,水温要低些,主要把环境温度搞好,才能保证较高的出雏率。

1.3 出雏后的注意事项
1.3.1 幼雏身上的粘液是先高温后高湿引起,用1%。的高锰酸钾水洗去即可;
1.3.2 幼雏脐带出血(因牵拉过猛)可放于蛋面上,涂上红药水可愈;
1.3.3 出壳后在12h内,应将幼雏避光在32~C条件下睡眠休息;
1.3.4 幼鹅出壳后,放于蛋面上休息为佳,因温度适宜,并随时将脱掉空壳取出,防止幼雏将头钻入壳内,把雏体弄脏,待毛干后再放于箱内;
1.3.5 破壳后千万不要持续高温,高温会把胎雏烧死在壳内,以不超过39~6为宜;
1.3.6 初生雏站于光滑处(如塑膜面上)容易劈腿造成站立困难,应注意;
1.3.7 用手握雏体,手感发软的为弱雏,俗称棉花雏;
1.3.8 出壳时发现弱小雏,及时和壮雏分开,以免压死。
1.4 胎位不正的表现 (1)脖子堵死气室;(2)气室在小头,幼雏倒出壳;(3)脖子钻入膛内,胎雏死于壳内。
1.5 胎雏畸形的表现 (1)头顶不封闭,有如两肺叶状物(俗称带冠);(2)上颌骨短,下颌骨长;(3)歪脖子雏,叼不出壳,需助产;(4)歪喙雏,越长越歪,直至不能采食;(5)蹼粘连于一处,呈跛行状;(6)丝毛雏:毛干后如火燎样。

1.6 死胎蛋的原因
1.6.1 烧死:出壳时因热度太高,呼吸困难,死于壳内,症状头部水肿,但蛋抽干后烧死;也有因温度高,胎头在壳内乱钻,头部插于翅下闷死;
1.6.2 先期温度低,到出壳时蛋黄没吸收好,虽然叼破壳,因出壳的温度高胎体难受而无力蹬壳死于壳内。
1.6.3 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孵蛋有裂痕受细菌感染。弱精蛋转为弱雏,胎雏畸形而蹬不出壳,死于壳内。
1.6.4 由于温度过低,没长成熟,羊水没吸收好,体小,毛没长成。或孵雏温度上下浮动太大,冷热不均,胎儿发育不良,眼干瘪,死于壳内。

2 雏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是指出壳至28日龄需要适温阶段的小鹅,此时雏鹅的特点是:因刚出壳,神经尚不健全,消化力很差、个体小、绒毛稀,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雏鹅怕冷、怕热、怕湿、怕压,因此,雏鹅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细微而艰巨的T作,它关系到鹅群的发展、中鹅的成长发育和成年鹅生产性能及种用价值。所以,在雏鹅的饲养管理上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2.1 雏鹅的饲养出壳后24h经充分睡眠休息后,经饮1‰ 高锰酸钾水后再开食。13粮的配合,应根据雏鹅的品种、日龄、当地饲养经验和饲料来源等条件综合考虑。

2.1.1 日粮调剂 日粮一般以小米或碎米为主,再拌以饼粉和青菜。小米或碎米喂前煮成半熟或用开水浸泡。饼类用温水泡软,然后拌在一起喂。随着日龄增长,要逐渐减少精料、增加糠麸、青菜的比例。喂青饲料要现喂现加工,以免枯黄腐烂;日粮中应加入2%~3%的骨粉和贝壳粉、0.3%食盐等矿物质饲料,以提高雏鹅食欲和预防软骨病等。

2.1.2 饲喂方法应按体质强弱进行分群饲养。在开食前,首先应进行喂饲调教,饮水方法用小盘盛水。逐只将雏鹅嘴贴于水面,促其饮水,经几次调教便可以自由饮水。喂青饲料要先鲜嫩的,切碎后均匀的撒在干净的草席或塑料布上,做到少给勤添,诱其采食,待多数雏鹅会采食后,则撒喂配制的饲料。2d以后,可改用饲槽喂饲,喂4~5次/d,最后一次在晚间21点钟,每次吃八分饱。开食时小米占80%、青菜占 20%;11日龄后,青菜占70%、碎米和糠麸30%。1~7日龄喂 5-6次/d,晚上喂2次,d;8日龄以后,喂6次/d,晚上喂1次/d。料要由软熟逐步变化,同时保证充足而洁净的饮水。

2.1.3 注意事项
(1)不喂腐败变质饲料,防止中毒;(2)定时喂饲、少给勤添,防止引起消化系统疾病;(3)供给清洁而充足的饮水;(4)不能突然变换饲料,防止引起雏鹅食欲下降。

2.2 雏鹅的管理新出壳10日内的鹅雏,有冷聚热喘的特点,所以保证育雏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及雏鹅的密度非常重要。出壳10d后适时进行运动、放牧、饮水、日光浴等,对增强雏鹅的体质,提高成活率很有必要。要做到以下各项:

2.2.1 保温防压初生雏鹅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不完善,遇冷则易聚堆,造成挤伤或压死,所以要做好保温防压。1~5日龄温度为28℃~27℃,6—10日龄26℃~24℃ ,1 1~15日龄24℃ ~ 22℃ ,l6~20日龄20%~18% ;当外界温度达到18℃时,20 日龄以上的雏鹅就可以完全脱离温度。

上述日龄所需要温度叫育雏温度,育雏温度是垫草以上 5-10cm处的温度,除用温度计测试外,还可观察雏鹅的表现。当雏鹅拥堆一起叫声长而低沉时,表明温度低;当雏鹅分散开,张嘴呼吸、饮水增加,叫声高短时,表明温度高。

2.2.2 疏散分居雏鹅的密度不能过大,育雏室每平方米饲养12~15只雏鹅为宜,使雏鹅在木制或砖制或坯制方格内休息,以达互不干扰;饲喂放牧时分成大群。

2.2-3 防潮避湿鹅虽属水禽,但栖息之地最怕潮湿。鹅同鸟类择木而栖,如室内湿度大、温度低,体热会大量散发而感到寒冷,容易引起感冒和下痢;如室内温度高,湿度也高,则体内温度向外散发受到抑制,鹅雏感到闷热,影响体内物质代谢,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雏鹅发病。所以育雏室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地面干燥,垫草要勤换,一般每 2~3d换一次为宜,使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水槽要经常保持卫生,这样可以避免环境潮湿,又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2.2.4 运动雏鹅充分运动,能有效的增进体质健康,有利于即早脱温,在风和日暖的时候,雏鹅7日龄可到运动场进行日光浴、自由运动。

2.2.5 放水雏鹅在20日龄后,可让雏鹅在浅水处游水。初次放水时间为5~6min,逐渐延长放水时间;但时间不能超过1h,天冷水温低时,不应驱赶下水,待大羽长出后就可随意放水。

2.2.6 放牧应选择牧草青嫩、有水源、离家近的草地放牧,天热切不可缺水,放牧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和雏鹅动态,定时驱赶鹅活动,防止雏鹅着凉和暴晒或被雨淋。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雏鹅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