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的饲养 » 雏鹅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雏鹅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5  作者:付亚会  浏览次数:1571
1选优去劣

应根据出壳时间和体质强弱做好雏鹅淘汰工作。选留眼大有神、叫声响亮、反应灵敏、毛色光洁、卵黄吸收和脐带收缩良好的雏鹅。对腹大、血脐、大肚脐、跛脚、瞎眼、歪头等弱雏,要做淘汰处理。

2饮水喂食

出壳15-30小时左右的雏鹅一定要饮水在前,喂食在后。饮水可加少量糖和维生素,有利于清理胃肠、刺激食欲、排出胎粪、吸收营养。喂食时,可用鲜嫩多汁的菜叶切成细丝与半生、半熟的米饭等按2: l混合,撤在塑料纸上,诱其采食。首次喂食不宜过饱,以让每只鹅都能进食为宜。4 日龄前每天喂4—5 次,每次吃8成饱;5日龄后,待体内蛋黄逐渐吸收完,消化采食能力增强时,每天喂食可增至6~8次,晚上加喂1—2次。由于雏鹅生长快,应在饲料中加入钙和贝壳粉,以占精料30%为宜,还可适当配喂一些饼类、麸皮、米糠等。

3温度湿度

一般开始时育雏室温度应控制在28~30度,以后每2天降1℃,当降到16—18℃时即可逐渐按常温饲养。温度适宜时,雏鹅表现为三五成群不扎堆,静卧或安静饮水,每隔10分钟运动1次。鹅是恒温动物,而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低温和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雏鹅在温度26cI=以下的环境中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及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鹅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使感冒的雏鹅增多,且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鹅。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 ,雏鹅会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雏鹅对环境湿度的要求亦不能掉以轻心,适宜湿度是20%-60%,可通过通风透光、勤换垫草来调节。当湿度超过80%,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鹅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挤堆、呼吸困难、腹泻、绒毛松乱等症状。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容易滋生,饲料和垫料容易霉变,鹅群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同时还会引发雏鹅的热射病。

4分群放牧

根据雏鹅大小、体质强弱进行分群,使之生长均匀,发育整齐,每群以70只左右为宜。开食后每隔1 小时左右要驱赶活动1次,以调节体温、增强体质。7 日龄后,在晴天无风的中午放雏鹅下水游泳,洗涤绒毛,但每次不超过5分钟。开始放牧时,路程要近,时间要短,以后再逐渐延长。第1次放牧前,先饲喂半饱再放牧。

5有害气体

规模生产中,21日龄内的雏鹅死亡率较高,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当所造成的死亡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雏鹅对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当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0.51毫克/千克、氨气的含量超过21毫克,千克、硫化氢的含量超过0.46毫克,千克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状。如果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鹅则会出现眼角膜浑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

6药物中毒

养鹅过程中,由于多用药、滥用药造成雏鹅中毒伤亡的现象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饲养户缺乏现代饲养观念,从雏鹅开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等,引起药物急性或蓄积性中毒。鹅对药物比较敏感,尤其是雏鹅。实践证明,只要经常保持育雏环境清洁、卫生、干燥,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适宜,个体分群合理,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时、定量喂给新鲜干净的饲料和饮水,雏鹅就能健康成长,且不易发生普通病和寄生虫病。

7加强防疫

购入的雏鹅要确认是否进行小鹅瘟疫苗免疫,如没有,则应尽快进行免疫接种。要经常对育雏室及用具进行消毒,饮水清洁卫生,垫草勤晒勤换。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可防制肠炎、白痢等细菌性疾病,添加钙片防制软骨症。如发生流感,每只鹅可用0.2克磺胺嘧啶拌人饲料中,连喂2 3—5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治,发现锥鹅发病及时隔离 3天,或肌肉注射青霉素连用2—3天。要防重于台疗,保证群体健康。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雏鹅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