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本病传播快,病死率高,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成年鹅感染无症状,病毒可经卵传播。随着养鹅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饲养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人们普通认识到防治好小鹅瘟病是养鹅成败的关键。在现地实践中发现,对本病防治尚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强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措施,才能更好防治本病。
一、种母鹅免疫
抗小鹅瘟母源抗体具有特性中和小鹅瘟病毒作用,高的母源抗体经卵传递给雏鹅,可使雏鹅出生后就具有抵抗小鹅瘟病毒侵袭的能力,对雏鹅具有坚强保护力,因此,加强种母鹅免疫,提高种母鹅免疫水平,完全可使其雏鹅免于小鹅瘟强毒的感染。种鹅免疫同时又可避免种鹅自然感染小鹅瘟强毒,而发生经卵垂直传播的现象。在种鹅免疫方面,首先要选择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安全有效的疫苗。其次,根椐本地区本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方案,采取一次或二次加强免疫,来提高免疫水平,使雏鹅在20天的易感发病期内能更好的得到保护。在较大规模的种鹅-孵化-育雏一体化的养鹅场,应重点做好种母鹅免疫来防制小鹅瘟病,是既经济又确实可靠的措施之一。
二、雏鹅免疫
无母源抗体的雏鹅可进行小鹅瘟弱毒疫苗的免疫(鸭胚弱毒疫苗或鹅胚弱毒疫苗)可以获得免疫保护。在疫苗免疫时要注意雏鹅母源抗体的干扰和早期感染的发生,经种蛋传递给雏鹅的母源抗体,对雏鹅具有较高的保护作用;同时,母源抗体的存在,又会干扰雏鹅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疫苗接种后至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保护作用尚需要一定时间(一般5~7天)。所以加强种蛋及孵房的消毒,防止早期感染也是比较重要的,如发现有潜伏感染迹象或有早期发病情况时,不要对雏鹅进行疫苗免疫,否则会造成人为的感染传播,加快病情的发展,应采取严格的消毒和紧急注射抗小鹅瘟血清类药物来控制疫情。在疫苗免疫后至产生免疫保护期间发病的病例每年都有许多,应特别加以注意。
三、抗血清及卵黄抗体的合理应用
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和卵黄抗体是预防和治疗小鹅瘟病最有效的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抗小鹅血清或卵黄抗体的抗体效价、用量及安全性,新生雏鹅预防量为每只皮下注射0.3~0.5毫升,对处于潜伏期或出现初期临床症状的雏鹅,皮下注射0.8~1.5毫升, 日龄大者(10日龄以上)注射剂量应增加,必要时可多次注射,但对病情严重者治疗效果不甚明显。同时要说明的是,引起雏鹅死亡的病因很多,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具有中和小鹅瘟病毒的作用,只能是预防和治疗小鹅瘟病,对其它疾病并无效果,一些养鹅户认为,注射抗血清或疫苗后,就不应该发生雏鹅死亡现象,是错误的理解。抗血清和卵黄抗体是被动免疫,必定有量的限制,随着雏鹅的生长代谢,预防的保护能力也在降低,因此,在小鹅瘟病毒严重污染的环境中,一次性注射不能在20天的易感发病期内都能获得保护,可选择间隔8~10天重复注射抗血清或疫苗免疫。
四、免疫监测
做好小鹅瘟病免疫监测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是防治好本病的保证。种鹅免疫水平直接关系着雏鹅的保护率,在大的种鹅场如能很好的掌握免疫抗体的水平,在不同免疫水平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对大规模养鹅场和孵化厂应适时进行母源抗体监测,发现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或无母源抗体雏鹅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抗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使雏鹅得到保护。对来源于小鹅瘟免疫不明种鹅的雏鹅,更应进行抗体监测。以往养鹅场不重视种鹅免疫监测和雏鹅抗体监测,在防制小鹅瘟病的过程中不能作到有的放矢,盲目性很大,疫情时有发生,即增加了不必要的费用,效果又不理想,还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五、小鹅瘟病的流行特点
以往小鹅瘟病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间隔一至两年呈地区性流行,长的可间隔三、五年。随着养鹅业的快速发展,鹅种蛋和鹅雏的流动增大,本病的周期性已不明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以初春的发生率较低,随后有逐月增多趋势,其原因有种鹅免疫水平下降的因素存在,即随着母源抗体的降低 雏鹅对小鹅瘟病毒的易感性增强;也有随着鹅雏饲养量增多,雏鹅流动性增加,相互疫病传播可能性增多的因素,加之整体防疫不严,措施不当。所以,在每年孵化育雏的后期,小鹅瘟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更要注意加强孵房和育雏舍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防疫等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