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沙门氏菌病又称鹅副伤寒,是雏鹅常见传染病之一。
1 病原
沙门氏菌病病原是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约1~ 3 mm×0.4~0.6 mm,大多数菌形状为杆状或卵圆形,没有荚膜和芽孢。该菌对热和消毒药非常敏感,在60℃,5 min即可死亡,但在一20℃可生存一年以上;石炭酸和甲醛溶液等消毒剂对该菌具有很好的消杀效果。该菌在环境中的土壤、粪便和水中的适宜条件下可保持较长的生物活性。有实验证明家禽蛋内的沙门氏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鹅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2 流行病学
鹅沙门氏菌病除易感鹅发病外,也可感染其他家禽、野禽。在自然条件下,雏鹅最易感,15日龄的雏鹅呈流行性,死亡率比较高, 严重可达 80%;4个月以上的鹅则很少发病。饲养雏鹅要及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可降低鹅沙门氏菌病感染率和病死率。雏鹅代谢异常或者营养不良时也易发本病。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和病愈排菌鹅。这些鹅由于长期带菌,在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下,排出大量沙门氏菌。患病鹅所产的蛋,因被沙门氏菌污染,孵化时大多是死亡的,个别也可能孵化出壳,但其携带大量致病菌,进而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健康雏鹅,造成疾病的传播扩散。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在空气中的游离病菌经呼吸道黏膜而感染家禽和野禽,也可垂直传播。本病的病原菌也可感染人,其产生的毒素对人的危害大,是食品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人食用感染了沙门氏菌的鹅肉或感染的鹅蛋时,会引起沙门氏菌中毒,严重可发生死亡。
3 症状与病变
垂直感染的雏鹅,一般在胚胎期就会死亡,极个别会出壳,但很快死亡,无明显临床症状。生长期感染的雏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呆立,食欲不佳,经常性饮水,水样或稀粥样排泄物,并混有气泡,颜色为黄绿色,由于腹泻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严重,严重时稀便干涸后会堵塞肛门,引起雏鹅排便困难。雏鹅在呼吸时表现为张口呼吸,呼吸困难。羽毛蓬松,无光泽,翅膀下垂。结膜发炎,潮红,水肿,有时可见眼睑湿润流泪。大多数雏鹅在发病2~5 d会出现死亡,个别雏鹅病程也可长至1周以上。成年鹅群一般表现慢性感染或者隐性感染,慢性症状表现为消瘦,腹泻,粪便中带血。隐性感染的病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虽然不会引起本身发病死亡,但由于携带病菌,对其他健康鹅群危害极大。剖检病死雏鹅,主要病变表现为肝脏浮肿,充血,表面不光滑,有黄白色斑点,肝实质内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肠黏膜充血,伴有出血点,在肠粘膜表面有淋巴滤泡肿胀的突起物,剪开盲肠发现,内部有白色豆腐样物。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剖检病死雏鹅,用肝脏或者脾脏涂片,自然干燥,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的细长杆菌,即可初步判断为感染沙门氏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肝脏和脾脏,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平皿等培养基,于37℃ 培养24 h,可发现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光滑的菌落。之后挑选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中进行沙门氏菌鉴定,也可用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进行快速鉴别。
4.3 血清学反应
在玻片上放上少许生理盐水,挑选疑似沙门氏菌菌落玻片中盐水均匀涂抹,再加入沙门氏菌多价血清,轻轻摇晃,在1 min内发生凝集,也可判定为感染沙门氏菌。
5 治疗
对有急性发病的雏鹅群可进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5.1 由于现在西药抗菌药的滥用,沙门氏菌已经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疗效,投药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性最高的药物。
5.2 因中药副作用小、无药残的特点,越来越多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可用黄连3 000 g、秦皮 3 000 g、黄柏3 000 g、白头翁3 000 g,研磨成粉末,混入100 kg饲料中,连用3 d,即可预防治疗。
6 预防措施
6.1 防止种蛋被污染
在生产、流通、孵化环节一定要规范化储运种蛋,保持种蛋的卫生,筛选去除不合格和被污染的种蛋。孵化前,要及时给孵化器消毒,入胚前要给种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保证孵化过程全进全出模式进行,经常保持孵化室通风,消毒。
6.2 防止雏鹅感染
在运输雏鹅过程中,装载雏鹅纸箱、托盘,使用前后要有针对性的消毒,防止在此过程感染。雏鹅落地后待状态稳定后,按照饲养的数量,在饮水中适量投放抗菌药物进行预防,还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可增加在饲料中。预防性投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雏鹅该病的爆发感染。
6-3 防止媒介传播
由于饲养场的环境,非常适宜老鼠的生存,应及时灭鼠,防止老鼠大量繁殖携带和传播沙门氏菌,使该病扩散流行。因此,在鹅育雏阶段,一定要严控发生鼠患,消灭传播媒介。
6.4 环境控制
沙门氏菌可通过消化呼吸道传播,在育雏时有条件的尽量用网上育雏,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及时清理粪便,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