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病治疗 » 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8  作者:张颖 金美花  浏览次数:2019
鹅细小病毒病又称小鹅瘟(Goose parvovirus,GPV)该病是由于雏鹅感染了鹅细小病毒引起发病,感染后的雏鹅有的表现出急性,有的雏鹅表现出亚急性,该病是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现对鹅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学诊断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1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d,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消化发生道病理变化,由于该病的病程长短不同把该病分为3 种类型,分别是最急性型、急性和亚急性型其症状和发病时间与被感染鹅的日龄密切相关。

最急性型:多数被感染的雏鹅为7 日龄以内的雏,患病的雏鹅多以急性卡他性炎症为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急性型:多在8~14 日龄的雏鹅发病,发病雏鹅多站立不稳,行动缓慢,喜蹲卧,腹泻,粪便多以灰白色或淡黄绿色为主混有纤维束碎片和气泡。肝脏和肾脏肿大,肝细胞颗粒性变性,水泡变性、间质血管和肝窦充血,肾脏瘀血呈暗红色,内皮发生增生;部分雏鹅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胰腺肿大呈淡黄色,病鹅全身脱水,皮下充血,结膜发干,全身呈败血症病变。病鹅的小肠的中段和下段肿大呈灰白色,质地坚实,外观如香肠样,里面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填充物,形成栓子,肠壁变薄。

亚急性型:在小鹅瘟病流行的后期雏鹅多呈亚急性型临床变化,病鹅腹泻,脱水消瘦,少数耐过的鹅也发育不良,体弱体抗力较低。

2 病原学诊断方法

该病最准确、最经典的诊断方法是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常规的分离方法是将病料滤菌后接种至鹅胚或单层鹅成纤维细胞中,经培养3d~5d,经显微镜观察可看到病变,将鹅胚制成组织切片,经染色(伊红- 苏木精),至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核内包涵体或合胞体。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病原学检测方法中较为敏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建立了有关鹅细小病毒的PCR 检测方法。

单抗双夹心ELISA 检测方法,既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对该病进行批量检测。

3 鹅细小病毒的防治

目前国内预防鹅细小病毒主要靠对两种方法,第一种,通过对母鹅免疫鹅细小病毒疫苗,主要是灭活苗和弱毒苗,免疫后的母鹅获得免疫力通过鹅胚使雏鹅通过被动免疫方式获得体抗力。第二种,雏鹅出壳后对雏鹅接种鹅细小病毒疫苗使雏鹅通过人工主动免疫方式获得抗体,预防该病。鹅细小病毒灭活苗的生产原料不宜获得,病毒含量不高,效果不够理想。鹅细小病毒弱毒苗接种雏儿时有毒力反祖的可能,病毒培养技术较复杂,疫苗成本较高。

鹅细小病毒的治疗主要靠对雏鹅注射高免血清、卵黄抗体、单克隆抗体。高免血清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带有其他病毒感染雏鹅,危害雏鹅的健康,和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流行。卵黄抗体的抗体效价普遍不高,治疗效果不明显,雏鹅注射卵黄抗体后,卵黄抗体不易被雏鹅吸收,容易产生变态反应,给雏鹅带来伤害。单克隆抗体,给雏鹅注射单克隆抗体即能有效的治疗鹅细小病毒,又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单克隆抗体制备难度高,制备成本高,商品化程度低,不易在治疗鹅细小病毒临床上应用。

基因工程疫苗给动物注射后可以在动物机体内进行复制,激活机体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成本低,易于在临床上应用推广。鹅细小病毒VP3 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良好的抗原性,此由于VP3 基因的特殊性因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

4 讨论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是小鹅瘟的病原体。自1965 年以来,许多国家曾报道了鹅细小病毒(GPV)病。小鹅瘟的临床特征主要以败血性病变表现为主,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特点。目前,小鹅瘟病的流行爆发还很难控制,一旦发生流行小鹅瘟这种传染病,会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免疫酶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诊断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保护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核酸探针技术、PCR 技术等。核酸探针技术用以检测GPV,其敏感度可达3pg。利用核酸探针杂交技术比用免疫学抗原抗体技术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CR 技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一次可检测较大量标本,PCR 检测方法检测 GPV 核酸的灵敏度可达0.47pg。

目前,小鹅瘟的预防方法还不是很有效,主要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免疫等。这些方法还存在不足,不能有效的治疗该病。如灭活疫苗的有效抗原决定簇被损害或改变,对病毒保护效果较差,需多次大剂量注射,产生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短、局部及全身反应比较明显;弱毒疫苗有毒力返祖的危险,对易感动物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易于运输和保存,母源抗体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新型疫苗- 核酸疫苗的出现,为小鹅瘟病的有效预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核酸疫苗,也称基因疫苗,是一类新型疫苗,核酸疫苗系是在真核表达载体中插入外源抗原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后转入宿主体内,表达抗原蛋白,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核酸疫苗的主体是真核表达载体,载体诱发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和载体表达抗原蛋白的能力呈正相关。目前真核表达载体的启动子主要有CMV 启动子、RSV 启动子、ADV 启动子。一般认为 CMV 是最理想的启动子,CMV 是启动真核基因表达的最有力量的启动子,能高水平稳定地表达外源目的基因,以CMV 启动子构建的基因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目前,真核细胞常用的表达载体有PVAXI、PcDNA3、pIRES 等,这些表达载体质粒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均含有CMV 启动子。其中最小的的表达载体是 PVAXI,小分子载体易于被细胞所吸收,有利于重组蛋白在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因此本试验选择PVAXI 作为表达载体,构建了 PVAXI-VP3 真核表达载体。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技术现已发展了很多转染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转染各种细胞。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磷酸钙共沉淀法、电穿孔法、病毒载体,以及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等。目前作为真核细胞转染最常用的方法是脂质体介导转染法,因为该方法具有很多优点:操作简便、转染效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受血清干扰等。因此,本试验也选用了脂质体介导法来转染Vero 细胞,应用脂质体 2000 将PVAXI-VP3 转染至Vero 细胞中,VP3 基因由PVAX1 启动子CMV 进行转录并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发现,VP3 蛋白在Vero 细胞表面完成了表达。结果表明,本试验构建的 pVAXI-VP3 真核表达质粒能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鹅细小病毒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细小病毒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