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全进全出制
“全进全出制” 是指养鹅场只养一批同日龄或日龄相差不超过1星期的鹅,场内的鹅相同日期进场,饲养期满后,全群一同上市销售。空场后进行场内设备、用具、房舍等的彻底清扫、冲洗、消毒,闲置 15天以上,然后再进另一批鹅进行饲养。这种生产制度能更大限度地消除场内的病原体,控制传染源。同时,使免疫接种的鹅获得较为一致的免疫力。由于场内鹅饲养日龄相同,因而技术方案、饲养管理方法统一,在鹅舍清洗、消毒期间,还可以全面检修饲养设备,进行灭蝇、灭鼠等卫生工作。
2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根据营养需求合理配制商品仔鹅的饲喂日粮,是集约化饲养商品仔鹅生产实现高水平、低成本的基本保证。鹅是利用青绿饲料较多的家禽,长期以来养鹅生产采用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方式。随着养鹅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肉用仔鹅饲养方面,应逐步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适应其生长发育需要。集约化养鹅时,日粮中代谢能11.50~12.75兆焦,千克,含粗蛋白质 18%~20%,增重效果,胴体品质和饲料报酬都较好。
3适宜的环境条件
集约化养鹅,饲养密度很大,受外界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小,要根据鹅群的需要调控好温度。育雏期温度要灵活掌握,总的原则是初期应高,后期宜低;弱雏应高,强雏宜低;温度要平稳升降,切忌忽高忽低。 21日龄以后的仔鹅,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0一25℃。笼养育雏时,一定要注意上下层之间的温差。采用加温育雏取暖时,除了在笼层中间观察温度外,还应注意各层间雏鹅的动态,及时调整育雏密度和温度。供温方法一般有红外线灯(棒、板)、电热保姆伞、煤炭或煤气加热管道、地下烟道给温等。
在肉用仔鹅生产上,育雏期的湿度调控主要是防止雏鹅脱水,仔鹅期主要是保持地面干燥。进入仔鹅期后,仔鹅每天排出相当多的水分,致使鹅舍湿度增高,地面潮湿,易诱发疾病。因此,要给肉用仔鹅提供适宜的湿度,一般l 4周龄雏鹅为60%~75%, 5~10周龄为50%~65%,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不洁的空气,换进外界新鲜空气,并借此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集约化养鹅,饲养密度大,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排泄的粪便以及污染的垫草散发出大量的氨气,若不采取有效的通风换气措施,会引起呼吸道疾病,降低饲料报酬,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一般要求雏鹅舍氨气浓度保持在10克,立方米以下,仔鹅舍保持在20克/立方米以下。换气时,要把鹅舍内的温度尽可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还要能够供给充足、新鲜的空气,同时要把鹅排出的水分排放到舍外。冬季为保持舍温,不能频繁换气时,可采取加温措施,使地面干燥。夏季可增加换气量,既能除湿,又能使鹅舍降温。
肉用仔鹅的光照控制与种鹅不同,一般在15日龄前给予20小时光照,以利于雏鹅熟悉环境,容易采食和饮水,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进入仔鹅生产阶段后,光照强度要小,一般在l~2勒克斯,其亮度以使仔鹅方便采食,饲养管理者能够进行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光线暗些可使鹅群安静,减少活动量,降低能量消耗,有利于快速增重育肥。
饲养密度的确定取决于饲养方式。以笼养鹅为例。1~20日龄15~20只,立方米,21~60日龄8~12只/立方米,60日龄以上4~6只/立方米。
肉用仔鹅一般都采用高密度饲养,一旦发生传染病,传播很快,较难根除。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把病原体彻底消灭清除。肉用仔鹅出栏后,先把鹅舍的垫料、尘土、粪便等彻底清扫出去,然后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待鹅舍晾干后用喷雾器喷洒消毒液消毒,充分干燥后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检查肉用仔鹅的生长发育情况,可找出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缩短仔鹅饲养期有重要经济意义。由于羽毛生长与个体发育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从肉用仔鹅体重和羽毛的着生情况来判断其生长发育情况。肉鹅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和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其羽毛生长有一定规律,即刚出壳时,雏鹅全身覆盖黄色绒毛;5—15天,绒毛由黄变白;25—30天,绒毛全部变白;35—40天,尾部、体侧、羽腹开始长大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