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传染性浆膜炎病又称为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生于2~7周龄,呈急性败血症。临床特征为患鹅产生纤维性胞炎、肝周炎、气囊炎、关节炎及脑膜炎等病变。本病在感染群中发病率极高, 有时可达 90%以上。死亡率5%~80%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季节严重。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等接触感染,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舍温过冷或过热以及饲料中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水平过低也易造成发病或引发并发症。给养鹅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将一起雏鹅爆发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3年4月5日,福建省浦城县河滨街道办事处养鹅专业户吴某从外地购刚出壳鹅苗1 500羽,4月21 13开始有少量鹅发病,患病雏鹅精神萎顿,排白色稀粪.行走无力,随后,则出现瘫痪.4月23日出现死亡.平均10~20羽/ d。于2013年5月3日就诊时,已发病550 羽。病死212羽。发病率达36.67%,病死率达38.55% ,已造成较大的损失,用土霉素、庆大霉素、板兰根等均无明显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厌食、离群、不愿走动和行动迟缓.眼睛和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眶周围的绒毛粘连在一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喷嚏.病鹅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肿大。排浅绿色稀粪,玷污肛门周围羽毛。腿软无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濒死时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点头,头颈歪斜,倒退,呈角弓反张,而导致不能吃料饮水,逐渐体弱衰竭,最后倒地抽搐死亡。
3 剖检病变
剖检20羽病死鹅,心包严重粘连.心脏表面有乳白色絮状纤维素性样渗出物(16/20);肝脏肿大,肝包膜增厚呈灰白色,易剥离(17/20):胆囊明显增大,内充满胆汁(17/20);气囊壁增厚、浑浊、不透明.表面有纤维素性渗物(12,20);腹腔积液,脾脏肿大,呈红灰色斑马纹状(15/20):肠道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黏膜表面有黄色胶冻样分泌物,直肠处可见白色或浅绿色稀粪(11/20):有神经症状的.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脑膜充血出血(9/20)。
4 实验室诊断
4.1 无菌采取濒死期鹅的脑、肝脏、心包液和脾脏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分别置37cc普通培养和烛罐培养, 36 h普通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而烛罐培养的仅有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则生长出均一、圆形、光滑湿润、微隆起、半透明露珠状.直径在0.5—1 mm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有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2 取上述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纯培养做药敏试验,高敏药物为: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中敏药物为氟哌酸、强力霉素、新霉素,不敏感药物为罗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注:实验室检验是病料送南平农校化验室检验的结果)。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本病为雏鹅爆发传染性浆膜炎。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病鹅,严格消毒。立即将病鹅与其他假定健康鹅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接近,将淘汰的病重鹅与死鹅.经过焚烧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处理。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污染的鹅舍、用具等用清水彻底冲洗,然后场地用2%的热烧碱溶液消毒,用具用0.5%的强力消毒灵溶液喷洒消毒,并带鹅消毒,1 次/d.连续7 d。
5.2 加强饲养管理。给病鹅饲喂新鲜优质全价饲料.适当调整饲养密度,鹅舍注意通风,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在每1 kg饲料中加人多种维生素 800 mg,连用7 d,以消除应激反应。提高病鹅的抗病力,促进病鹅康复。
5.3 药物治疗。用5% 的氟苯尼考按0.2% 的比例拌料饲喂,3次,d.连用7 d; 严重的病鹅用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1 kg体重0.5 mL(fl/J25 mr:/ ( 体重))肌注,1次/d,连注5 d。同时在每l kg清水中加入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1 g,搅匀后供鹅群自由饮用,连用7 d。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第三天鹅群就立即恢复了饮食欲.死亡率明显降低,经5 d用药后,死亡基本停止,7 d 后鹅群恢复正常.共死亡鹅323羽.治愈率达67.16%(22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