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病治疗 » 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3  浏览次数:747
小鹅瘟又称德舍氏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PV) 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1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渗出性肠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传染病。

1病例介绍

2011年5月12日,某个体养殖户饲养的500只 10 日龄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与死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下痢,粪便呈黄色水样并混有气泡,食欲减退,饮水增加,有的摇头、甩鼻、抽搐,有的腹部着地、两腿似游泳状不断划动、头部上仰,一般4~8/小时死亡。

2剖检

剖检时观察到病死雏鹅大部分头弯向后方,呈角弓反张状,两腿后伸,羽毛蓬乱,有的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污染,嗉囊和食道膨胀,内存大量液体,有的从鼻中流出。皮下组织干燥脱水。胃肠道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肠黏膜呈大面积脱落,肠腔内形成白色、长条的管状假膜,严重的在小肠中段或后段形成 2.5~6.0厘米长的栓塞,使其膨大变粗,比正常小肠粗 2~3倍,肠管内面由于肠黏膜脱落变得十分光滑。在泄殖腔内存留大量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稀便。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易碎。胆囊高度肿胀、内充满墨色胆汁,肾肿大出血。心房外膜有小出血点。

3诊断

根据我国饲养1月龄以下雏鹅很少发生其他传染性疾病,同时根据本病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为小鹅瘟。

4治疗

病雏鹅立即隔离饲养,防止相互交叉传染。采取紧急消毒措施,对鹅舍及舍内的设备、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后,禽舍、设备用2%福尔马林或20%石灰水全面消毒。隔3天消毒1次。料槽和水槽等用具天天洗刷、消毒,并尽量消灭或隔离苍蝇。

对雏鹅立即注射小鹅瘟同源高免血清,对未发病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3~0.5毫升,对发病初期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1~2毫升,病重者加倍剂量或间日重复注射,直到鹅群恢复正常。防止继发感染,全部鹅群饲料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补充其营养需要。经过7天治疗痊愈,其中发病雏鹅350羽,其死亡295羽,死亡率82.8%。

5讨论

雏鹅无母源抗体,农户购买的鹅苗都来自个体孵化场,多数母鹅产蛋前未接种小鹅瘟疫苗,因而仔鹅出生后无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病毒的侵袭。仔鹅出生后,没有按免疫程序及时防疫。孵化室消毒不够,多数个体孵化场仍使用坑孵法,消毒不彻底。种蛋、孵化器、出雏器不按时消毒,造成严重污染。同时,缺乏饲养管理经验,对湿度、温度、密度、通风等掌握不好,环境卫生也较差,导致本病发生和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本病的控制主要应加强预防等综合防治手段,养鹅专业户购买雏鹅时最好到健康的种鹅场或卫生条件较好的孵坊选购,以保证雏鹅的质量。购种时,养殖户一定要了解种鹅的小鹅瘟疫苗的注射情况,一旦发病,速用小鹅瘟血清治疗。在本病流行区域或已被本病污染的孵坊,雏鹅可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皮下注射,控制与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本病流行地区,利用弱毒苗,甚至强毒苗或油佐剂灭活苗免疫母鹅是预防本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大规模养鹅场和孵化厂应适时进行母源抗体监测,发现雏鹅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或无母源抗体时,应及时采取抗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使雏鹅得到保护。

对种鹅未按免疫程序注射小鹅瘟疫苗的雏鹅,可在1日龄用雏鹅小鹅瘟弱毒苗2~3倍量颈部皮下注射,20 25日龄再加强1次,这种方法比较经济。对按规定程序免疫过的和未按规定免疫的种鹅,均可在1日龄每只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0.5毫升,也可在 10日龄时重复1次;20—25日龄用小鹅瘟弱毒苗免疫1次,但这种方法代价较高。

本病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孵坊的一切用具、设备,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最好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一经发现孵坊感染GPV,则应立即停止孵化。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蛋、种鹅、雏鹅,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初出壳雏鹅不宜与种蛋和大鹅接触,控制和预防孵化场传播.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小鹅瘟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