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安、肥西,经长丰、肥东、全椒、来安至天长等县绵延数百公里,海拔在25 ~ 80 m 的岗冲地带,是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5C左右;> 0C积温为5 400 ~ 5 800C,> 10C积温为 4 800 ~ 5 000C;年日照时数2 200 h;太阳辐射年总量490 ~ 5 20 kJ/ cm2;无霜期210 ~ 220 c;年平均降雨量900 ~ 1 000 mm,年均蒸发量为1 400 ~ 1 700 mm,且降水年际与年内分配不均,缺水易旱,对农业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此,笔者提出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种草养畜模式,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综合治理的作用。
1 农业资源特点
1.1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易受旱灾
江淮分水岭地区岗冲相间,地势起伏不平,土层及水分分配不均,地下水位低,水利条件差;土壤普遍遭受侵蚀,粘盘层多接近地表。主要的土种有龙村马肝土和平桥僵马肝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 ~ 17 g / kg,中等偏低;速效磷2 ~ 5 mg / kg,速效钾60 ~ 100 mg / kg,全钾12 ~ 16 g / kg,氮、磷、钾均较缺乏。土壤质地粘重,表、耕层粘粒含量25%左右,淀积层和粘盘层粘粒含量超过35%。土壤通透性差,阳离子交换量高。土壤容重1. 4 ~ 1. 5 g / cm3,孔隙度44% ~ 48%,pH 值5.5 ~ 6.5,呈弱酸性。土壤利用中突出的问题是质地粘重、养分贫瘠、水利条件差、易受旱灾。
1.2 种植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江淮分水岭地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甘薯等,一年二熟或三熟。岗地和坡地保水性能差,易受旱灾;低洼地区排水条件差,常受涝渍危害。多数地区塘坝失修,以致大旱之年灌渠断水、塘坝干涸、旱情严重,甚至会出现人畜饮用水的紧张。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各级政府和干部的带领与支持下,实施了“把水留住、把树种上、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工程,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差距仍很大,结构调整仅仅才起步,种草养畜尚未推广。
2种植牧草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治理作用
2.1耐瘠耐贫、节水抗旱
根据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在作物布局上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草)则牧(草),调整产业结构,变抗性农业为适性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向。牧草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多年生牧草的生态特征接近于天然野生植物,一旦建成永久性人工草地,无需多年翻耕,有较强的抗旱、抗涝、耐酸、耐碱的适应能力,是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一年生牧草属旱作作物,相对其他农作物也有较强适应逆境条件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无灌溉条件、土质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上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结合。
增加牧草种植面积,相对压缩水稻面积;在受旱时,可以集中有限的水源重点灌溉,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水稻田。
2.2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牧草有庞大的根系,如紫花苜蓿二年生根系深达2.1 m,三年生深达4.6 m,六年生深达6 ~ 7 m。牧草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密集分布,纵横穿插,可以疏通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透状况,增强导水性能。豆科牧草根部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固氮能力强。据测定每年苜蓿可固氮303 kg / hm2。
牧草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有大量的根毛、细根和根瘤死亡脱落,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牧草经翻耕后,地上和地下部分遗留的大量有机质经腐烂后,又可大大增加土壤有机质数量,能使0 ~ 15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3 g/ kg 左右。另外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和CO2 ,可促进土壤母质中石灰质的溶解,增加活性钙源,同时活化一部分难溶性磷,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
种植牧草必然促进畜禽养殖,粪便还田更会增加土壤肥力。据测定,猪、牛、羊个体年排粪量分别为2 500、 10 818.6和885 kg,这种粪肥富含N、P、K,是优质的有机肥。
2.3调蓄雨水,保持水土
牧草地上部分生长茂密,覆盖地面,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发达的根系可以使牧草有效利用土壤深层水分,通过蒸腾排水,腾出地下库容,蓄纳更多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牧草有强大的根系,尤其是禾本科牧草,它的根比小麦、玉米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茂盛的茎叶,有效减少土壤地表流失,防止雨水冲刷,增加和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
2.4 光合作用能力强,生物产量高
高营养牧草产量高,其单位面积的有效光合作用产物高于谷类作物,干物质产量是小麦的5 倍。据测算,l hm2 生产小麦4 500 kg,秸秆5 250 kg,与生产45 I 紫花苜蓿相比,前者提供的消化能力仅为后者的70%,粗蛋白仅为l / 4。
另外牧草可以在荒坡、湖滩、河坡、沟渠、路旁、地边、庭院、休闲地、冬闲田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得到更多的产量。
2.5 农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农业为畜牧业提供足够的饲料,畜牧业才能得到发展。江淮分水岭地区虽然粮食相对盈余,但饲料粮仍然较少,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牧草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丰富,蛋白质占干物质的l5% ~ 20%,所含必需氨基酸齐全,生物学价值高于谷物蛋白质,而且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的生长激素。牧草青绿多汁,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量蛋白比例适中,对促进畜禽生长发育,提高畜产品质量和产量均有重要作用。
种草养畜成本低,效益高,是一条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据当前众多报道可知,种草养畜比种粮食纯收入可增加4 ~ 5 倍。如种l hm2 紫花苜蓿,一年产干草ll 250 kg,相当于l 875 kg 蛋白质,如用它饲喂奶牛,以30%的转化率计算,则可生产鲜牛奶l5 225 kg,收入30 000 元以上。在目前精料不足的情况下,牧草可以替代畜禽日粮部分精料,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于养殖草食畜禽和草食鱼更是如此。
3 种草养畜模式
3.1 种草养鹅
鹅是草食动物,肌胃发达,其肌胃比鸡大2 倍,是鸭的l.5 倍。肌胃在收缩时产生强大的压力,能有效裂解植物细胞壁,使细胞汁流出,使饲料易于消化吸收。鹅的盲肠发达,含有许多厌氧纤维发酵菌,能将纤维发酵成短链脂肪酸,供机体利用。因此,鹅对青草消化率可达45% ~ 50%。鹅适应性强,疾病少,生长快,饲料报酬高。在放牧条件良好(或饲喂优质青草)的情况下,肉用仔鹅70 日龄体重可达3 kg,是出壳时的30 倍。一般补饲精料0.8 ~ l.2 kg 和青草7 kg 可增重l kg,高于鸡、鸭的饲料转化率。养l 头l00 kg 重的肉猪所需的饲料可养l00 只仔鹅,活重达300 kg,是猪重的3 倍。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民历来就有养鹅的习惯,鹅种资源丰富,皖西白鹅闻名全国,成年体重5 ~ 6 kg,仔鹅30 日龄可达l.5 kg,60 日龄3.0 ~ 3.5 kg,90 日龄4.5 kg。近年来部分地区又引进了四川白鹅,提高了繁殖和生产性能。适于养鹅的牧草品种有黑麦草、菊苣、紫花苜蓿、白三叶、红三叶、苦荬菜、籽粒苋、高羊茅、杂交狼尾草等。
3.2 种草养山羊
山羊是一种草食动物,可以把大量的青草、粗饲料、农作物秸秆以及食品加工副产品转化为高质量的肉、皮等动物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农区、牧区、山区,还是丘陵,甚至在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带都有山羊分布。安徽白山羊,系黄淮山羊的一个地方类群,其特点是性成熟早,平均产羔率260%,肉质细嫩,皮肉兼用,板皮质量上乘,属“汉口路”,成年公羊体重35 kg,成年母羊25 kg 左右。近年来安徽省引进了萨能山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进行了品种改良和经济杂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养羊真正成为了一项成本低、效益高的产业。
养羊为节粮型畜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农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结合,使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山羊食性很广,所有牧草均是其优质的饲料,另外还可利用野草、树叶、藤蔓、秸秆、漕渣等,可以充分开发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3 种草养兔
家兔是一种食草型小型动物,具有庞大的盲肠,能大量消化粗纤维饲料。所以饲粮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即可,饲养成本低,饲养管理容易,饲养规模可大可小,饲养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也可小规模家庭饲养。家兔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可谓“小动物大产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种草养畜方式。
3.4 种草养鱼
江淮分水岭地区河塘密布,淡水水面面积大,仅肥西县高刘镇就有中小型水库5 座,大小塘坝l 960 口。所以养鱼具有良好的天然条件。种草养鱼,合理搭配鱼种,可以使种草发挥出较大的效益。目前人工淡水养鱼的鱼种,主要有草鱼、鳊鱼、鲢鱼、鲫鱼、罗非鱼、鲤鱼、青鱼等。种草养鱼要求草食性鱼种占40%左右,这样收获时草食鱼总产量可占60%左右。25 kg 的新鲜牧草可生产l.5 kg 鲜鱼,l hm2 水面约需种0.7 ~ 0. 8 hm2 牧草,可生产7 500 kg 鲜鱼。在选择牧草品种时,要选用对鱼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产量高的牧草,如黑麦草与杂交苏丹草(或苏丹草、狠尾草)轮种,多年生牧草可选白三叶、红三叶、菊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