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的饲养 »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8  浏览次数:409
 雏鹅饲养至4周龄左右,即进入育成期的中鹅阶段。再饲养1.5~2个月,即80日龄左右,即进行后备种鹅的初选。然后再养到产蛋前准备期,称为种鹅育成期。
1. 育成期种鹅的生理特点
了解育成期种鹅生理特点,便于制订适宜饲养方案,对于保障育成体质健壮、高产的种鹅群具有重要作用。
(1) 喜水性
鹅属水禽,喜欢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因此,宽阔的水域、良好的水源是养鹅的优越环境条件。鹅每天有近1/3的时间在水中活动。育成期鹅通过不断的潜水觅食,可充分利用水中食物及矿物质,满足其生长需要。正常健康的鹅羽毛总是油亮干净,经常用喙梳理羽毛,不断以嘴和下颌从尾脂腺蘸取油脂,涂抹全身羽毛,游泳时可防水,上岸抖身可千,这样有利于保养鹅体清洁。
(2) 耐粗饲,代谢旺盛
鹅属食草水禽。育成期鹅的消化道可塑性大,且食道膨大部宽大、富有弹性,一次可采食大量的青粗饲料。特别是肌胃肌肉发达,其收缩压力为490千帕,比鸡大1倍多,消化道是体斜长的7~8倍,而且有发达的盲肠,消化饲料中粗纤维的能力比其他家禽高40%以上,是理想的节粮型家禽。由于鹅肌胃收缩压力大,对青粗饲料的消化能力强,因此在种鹅的育成期应以放牧为主,增强种鹅耐粗饲能力,降低饲料成本
(3) 骨骼发育迅速
40~80日龄鹅的生长发育仍处于快速期,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时期鹅的肌肉和羽毛的生长也非常迅速,需要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逐渐增加。要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才能保证育成种鹅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补饲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加速鹅的过早发育,导致体重过肥,并促其早熟。此阶段鹅的骨骼尚未充分发育,鹅骨骼纤细,体型较小,会提早产蛋。这种现象说明鹅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尚不协调,生殖器官虽发育成熟,但不完善,开产不久由于机体各功能间失调,会出现停产换羽。因此,育成种鹅应适当减少补饲量,日粮蛋白质保持较低水平,采用以放牧食草为主的粗放饲养,这样有利于骨骼、羽毛和生殖器官的协调发育。
根据育成种鹅上述生理特点,此阶段应培育出耐粗饲、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的后备种鹅,为选育留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后备种鹅的选择与淘汰
为了培育出健壮高产的种鹅,保证种鹅的质量,留作种用的鹅应经过3次选择,将生长发育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鹅留作种用。
第1次选择,在育雏期结束时进行。这次选择的重点是选择体重大的公鹅,母鹅则要求体重中等,淘汰那些体重较小的、有伤残的、有杂色羽毛的个体。经选择后,公母鹅的配种比例为:大型品种为1︰2,中型品种为1︰2.5~3,小型鹅种为1︰3~4。
第2次选择,在70~80日龄进行。可根据体尺体重、羽毛生长以及体型外貌等特征进行选择。淘汰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腿部有伤残的个体。
第3次选择,在170~180日龄实施。应选择具有品种特征,生长发育好,体重符合品种要求,体型结构、健康状况良好的鹅留作种用。公鹅要求体型大、体质健壮,躯体各部分发育匀称,头大小适中,雄性特征明显,两眼灵活有神,胸部宽而深,腿粗壮有力。母鹅要求体重中等,颈细长而清秀,体型长而圆,臀部宽广而丰满,两腿结实,间距宽。选留后的公母的配种比例为:大型鹅种1︰3,中型鹅种1︰3.5~4.小型鹅种1︰4~5。
3. 育成鹅的饲养与管理
(1) 育成鹅的饲养方式
育成期饲养主要有3种方式,即完全放牧饲养、放牧与补饲结合、完全舍饲饲养。有条件的种鹅场多数采用放牧加补饲方式饲养,这种方式所用饲料与工时最少,经济效益好。如果放牧地面积较大或牧草质量较好,应采取完全放牧形式,完全舍饲主要适于集约化饲养时采用,东北地区在寒冷季节饲养种鹅也多采用完全舍饲;如果放牧地面积较小,可采取放牧加补饲方式。
育成鹅饲养的关键是抓好放牧,放牧场地要有足够数量的青饲料,对草质要求比雏鹅放牧的标准低些。一般来说,300只左右育成鹅群需自然草地7hm2左右或人工草地3hm2左右。有条件的种鸫场可实行分区轮牧制,第1天开始在一块草地,间隔15天移至另一块草地,把草地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
放牧的时间应尽量延长,早出晚归或早放晚宿。一般每天放牧9小时左右,以适应鹅多吃快拉的特点。放牧鹅常呈狭长方形队阵,出牧和收牧时赶鹅速度宜慢。放牧面积较小、草料多时,鹅群要靠紧些,反之则要放散些,让其充分自由采食。育成种鹅的游泳也要充足,除每次吃饱后游泳以外,在天气较热时,
应及时增加游泳次数。如果放牧能吃饱,可以不补饲;如吃不饱,或者正在换羽,应该给予适当补饲。补饲时间通常安排在傍晚。
如果采取全舍饲,则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另外,补饲喂一定量粗饲料,如青贮玉米秸,应补饲250g左右;黄贮玉米秸,补饲100~150g;优质牧草,补饲200g左右。
(2) 育成鹅的控制饲养阶段
(1) 控制饲养的目的
此阶段一般从120日龄开始至开产前50~60天结束。后备种鹅经第2次换羽后,如供给足够的饲料,经50~60天便可开始产蛋。但此时由于种鹅的生长发育尚不完全,个体间生长发育不整齐,开产时间参差不齐,导致饲养管理十分不方便。加上过早开产的蛋较小,母鹅产小蛋的时间较长,种蛋的受精率低,达不到蛋的种用标准,降低经济效益。因北,这一阶段应对种鹅控制饲养,达到适时开产日龄,比较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
(2) 控制饲养的方法
目前,种鹅的控制饲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减少补饲日粮的喂料量,实行定量饲喂;另一种是控制饲料的质量,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大多数采用后者,但一定要根据条件灵活掌握饲料配比和喂料量,既能维持鹅的正常体质,又能降低种鹅的饲养费用。
在控料期应逐步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每天的喂料次数由3次改为2次,尽量延长放牧时间,逐步减少每次给料的喂料量。控制饲养阶段,母鹅的日平均饲料用量一般比生长阶段减少50%~60%。饲料中可添加较多的填充粗料(如米糠、曲酒糟、啤酒糟等),目的是锻炼鹅的消化能力,扩大食道容量。后备种鹅经控料阶段前期的饲养锻炼,利用青粗饲料的能力增强,在草质良好的牧地,可不喂或少喂精饲料。在放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每天喂料2次。
(3)育成鹅的恢复饲养
经控制饲养的种鹅,应在开产前60天左右进入恢复饲养阶段。此时,种鹅的体质较弱,应逐步提高补饲日粮的营养水平,并增加喂料量。日粮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5%~17%为宜,经20天左右的饲养,种鹅的体重可恢复到控制饲养前期的水平。种鹅开始陆续换羽,为了使种鹅换羽整齐和缩短换羽的时间,节约饲料,可在种鹅体重恢复后进行人工强制换羽,即人为地拔除主翼羽和副主翼羽。拔羽后应加强饲养管理,适当增加喂料量。公鹅的拔羽期可比母鹅早2周左右进行,使后备种鹅能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
(4) 育成鹅的管理
① 做好防疫工作
采用放牧方式的育成鹅,应及时注射禽流感、禽霍乱疫苗。在放牧中,如发现邻区或上游放牧的鹅群或分散养鹅户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转移鹅群到安全地点放牧,以防传染疫病。
不要到工业排放污水的沟渠游泳,对喷洒过农药、施过化肥的草地、果园、农田,应经过10~15天后再放牧,以防中毒。每天均要清洗食槽和水槽,定期更换垫草。定期搞好舍内外和场区的清洁卫生。
② 公母分群,限制饲养
从90日龄开始到180日龄左右,公鹅和母鹅应分开管理饲养,这样既可适应各自的不同饲养管理要求,还可防止早熟的种鹅滥交乱配。这一阶段应实行限制饲养,只给维持饲料,这样既可控制后备种鹅产蛋过早,开产期比较一致,又可锻炼其耐粗饲能力,降低饲料成本。限制饲养要控制母鹅在换羽结束至开始产蛋前12个月。
③ 后期防疫接种,恢复饲养
育成后期是从180日龄左右起到开产,历时约1.5个月。这一阶段重要工作之一是进行防疫接种,注射禽流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这种疫苗适用于种鹅,一般均在产蛋前注射。一次注射后,整个产蛋季节都有效。在饲养上要逐步由粗变精,让鹅恢复体力,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这时的恢复饲养,只定时不定量,做到饲料多样化,青饲料充足,增喂矿物质饲料。临产母鹅全身羽毛紧贴,光泽鲜明,尤其颈羽显得光滑紧凑,尾羽与背羽平伸,后腹下垂,耻骨开张达3指以上,肛门平整呈菊花状,行动迟缓,食欲大增,喜食矿物质饲料,有求偶表现,想窝念巢。后备种公鹅的精料补饲应提早进行,促进其提早换羽,以便在母鹅开产前已有充沛的体力、旺盛的食欲。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种鹅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