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初生雏鹅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4 ~ 20日龄雏鹅,以假食和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和病变;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均可发病,且发病率高、传播快、致死性强,同时也能感染鸡。它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鹅副粘病毒病在成年鹅流行中发病率高达 50% ~ 70%,在15日龄以下雏鹅群中可引起100%死亡。鹅副粘病毒与小鹅瘟病毒无交叉反应,可同时感染鹅。2011 年3 ~ 4月,凤阳县大溪河镇及周边乡镇,小鹅瘟与鹅副粘病毒病并发症的现象屡有发生,并呈流行趋势。现就其诊断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及病变
病例1: 2011年3月29日,我县大溪河镇草塘村一养鹅户发现其饲养的几十只鹅27日龄时,有部分不食,精神沉郁,并有甩头现象,两翅下垂,次日有鹅瘫痪并排黄色稀粪(水样,部分带血),嗉囊肿大并充满气水。剖检发现:肠道纤维素栓塞,外附有肠粘膜,气管环出血,泄殖腔出血,肌胃腺胃交界处有出血斑,部分死亡鹅肠道粘膜有芝麻大到米粒大的黄白色小结痂,痂块下有溃疡,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灶。
病例2:凤阳县大溪河镇圣庙村某养鹅户,2011年4月30 日发现其14日龄鹅发病(共饲养92只,已发病5只),5月2日送检,初步诊断为小鹅瘟,使用抗小鹅瘟血清,每只鹅注射 2.5ml,5月2 ~ 3日共死亡17只,3日中午病鹅有恢复倾向,基本上都能采食。但同日晚上又发现部分鹅肿嗉,嗉囊积气或积液、甩头、口腔有粘液甩出,呼吸费力并喘气,4日晨死亡8只。剖检发现:鹅肠道严重出血,个别鹅肠道尚有已软化松弛的栓塞物,气管环出血,心冠脂肪出血、泄殖腔出血。
2 实验室检查
采取上述病例1中发病典型的鹅的脑、脾、肾作为混合病料,于安徽科技学院有关实验室做胚体病毒中和试验。病料加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磨碎,再离心,取上清液用生理盐水作1:5稀释,加适量抗生素,置4℃ 30min。然后将其分成3份,第1份加等量的同样稀释的抗禽副粘病毒高免卵黄抗体和抗小鹅瘟血清,置4℃半小时;第2份处理方法同上,只是不加抗小鹅瘟血清;第3份加等量稀释的抗小鹅瘟血清,置4℃ 30min。
选取发育良好的13日龄鹅胚(种鹅蛋购自非疫区,自孵)10枚和11日龄鸡胚(购自非疫区)20枚。将鹅胚分成两组,分别接种上述第1、2份,每胚经尿囊腔接种0.2ml,置于37℃温箱继续孵化,每天检胚2次,弃去24h内死胚,死亡胚于4℃过夜,次日作胚体病变检查并收获尿囊液。将鸡胚也分成两组分别接种第1、3份,其余同上。
接种鸡胚、鹅胚后24h内均无死亡现象。用第1份接种的鹅胚全部存活,而第二份接种的鹅胚在3 ~ 9d死亡4 枚;用第1份接种的鸡胚全部存活,而第3份接种的鸡胚在 45 ~ 95h全部死亡。死亡鹅胚病变典型:胚体全身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颈部皮肤、腿部均有明显出血点。死亡鸡胚病变典型性:胚体全身充血,颈部出血尤为明显,腿部有出血点。
3 治疗
对病例1,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和抗禽副粘病毒高免卵黄抗体,1 ~ 2d后病鹅基本康复。对于病例2,鹅发病初期注射抗小鹅瘟血清2.5ml/羽,在次日剖检之后,还有病鹅20 只,养鹅户购买抗禽副粘病毒高免卵黄抗体,按每只2ml采用背颈交界处皮下注射。用药后2 ~ 3d,除零星死亡7只外,其余全部康复。
4 讨论
(1)经对临床症状检查,结合病理剖检、胚体病毒中和试验和治疗效果,可确诊为鹅同时或先后患有小鹅瘟及副粘病毒病。
(2)小鹅发病往往仅诊为小鹅瘟,忽视了其他疫病,小鹅瘟病毒和鹅副粘病毒都能感染雏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还可混合感染雏鹅。对于小鹅瘟的防治,应及早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而对于鹅的副粘病毒病,是近年发现的新传染病,它传播快、发病快、死亡快,是我国养禽业面临的一个新威胁,应加强对该疫病危害性的认识与防治。由于鹅副粘病毒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常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二者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因此,用新城疫疫苗免疫鹅群难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鹅副粘病毒的目的。目前预防鹅副粘病毒病的生物制剂有灭活苗和抗体两种,但灭活苗的质量与毒株鉴定和筛选以及抗原含量、制备工艺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鹅副粘病毒灭活苗免疫期较短,如不按免疫程序免疫就很难使鹅群得到保护,抗体作为紧急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被动免疫期很短,一般不作预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