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是白鹅养殖大县,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但雏鹅发病率高,规模户育雏成活率有80% 左右,农户育雏成活率在70%左右,尤其是冬季寒冷天气育雏成活率更低,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少损失。雏鹅育雏成活率低主要是常见几种病害对雏鹅危害大,在调查农户用药的基础上,笔者对这几种雏鹅常见病提出一些防治措施,通过治疗产生良好效果,并得到养殖户广泛使用。
1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20日龄以内的雏鹅,20日龄以上的鹅很少发病,但在我县发现有30日龄以上雏鹅发病的。本病传染性很快,几天之内即可波及全群,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甚至高达90% 以上,随着发病日龄的增大,死亡率下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即使日龄较大也能引起消瘦衰竭死亡。
1.1 病原 小鹅瘟病毒是一种细小病毒,大小为22~25nm,研究证明只有1个血清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20℃下可存活2a以上,能抵抗56℃ 的高温3h。
1.2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d。根据病程长短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病例见于出壳后3 5日龄发病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突然发病,两脚衡地乱划,不久死亡。
急性型病例多见于5~15日龄的小鹅。主要表现精神委顿,羽绒松乱。虽能随群采食但不吞咽,含起青草又甩掉。半天后行动迟缓,缩颈呆立,打瞌睡,拒食,只饮水。排混有气泡的黄白色或淡黄绿色稀便,肛门突出。后期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病程l~ 2d,临死前出现两腿瘫痪或全身抽搐,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亚急性型多见于15日龄以上的小鹅,病程稍长,部分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拒食,消瘦,腹泻。本型病程较长的可能耐过,但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1.3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病例由于死亡快,除小肠黏膜稍肿胀,并有充血和出血等变化外,其他器官的病变一般不明显。急性型病例病变最为典型,表现全身皮下广泛性出血,尸体消瘦,眼窝下陷,口腔黏膜棕褐色,有黏液性分泌物,心肌晦暗无光泽,颜色较淡。肾脏稍肿大,呈暗红色。胰腺肿大,偶有灰白色小坏死点。肝脏淤血肿大,肝实质脆弱、呈紫红色或淡棕色。空肠、回肠有急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肠内容物稀薄,有血块。肛门附近有稀粪黏附,泄殖腔扩张。
1.4 治疗全群雏鹅肌内注射小鹅瘟高免蛋黄液,每只鹅lmL,严重病鹅可隔日再注射1mL;也可皮下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隔日重复注射1次,有一定疗效,重症病例注射剂量可适当加大。对鹅舍及雏鹅运动场进行带鹅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喂给青绿多汁饲料,饮水中加电解多种维生素。
1.5 预防措施小鹅瘟主要是种蛋被病毒感染和孵化室的污染而传播,所以在种蛋孵化前要进行浸渍消毒,孵化室也要进行薰蒸消毒。控制疫区种蛋的随意流动是防制小鹅瘟的重要一环。
种母鹅在产蛋前15~30d用扬州威克公司生产种鹅小鹅瘟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能有效地防止种蛋感染病毒,还可让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抵抗小鹅瘟病毒的传染。小鹅瘟疫苗的免疫期只有4—5个月,所以小鹅瘟免疫期到期后,产蛋母鹅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才能对后代小鹅产生有效的保护。
2 鹅流行性感冒
鹅流行性感冒是由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呼吸困难,鼻腔流出大量分泌物为特征。带毒的野禽、鸽和鸭等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带毒的候鸟可使本病呈世界性传播。3~10日龄的雏鹅易感,严重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达90% 以上,较大日龄雏鹅虽然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冬季保暖不好是发病诱因。
2.1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2.2 症状本病以皮肤、皮下、肝、脾等内脏器官及黏膜严重充血、出血为特征。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仅饮水,排白色或带淡黄色水样稀便,羽毛蓬乱,身体蜷缩,精神沉郁,昏睡,反应迟钝。呈现神经症状,曲颈斜头、左右摇摆,雏鹅尤其明显;病鹅两腿发软,站立不稳,或伏地不起,有呼吸道症状。有的病鹅头颈部肿大,皮下水肿;眼睛潮红,四周羽毛粘着分泌物;眼结膜出血,重者瞎眼;鼻孔流血。病鹅病程长短不一,雏鹅一般为2~ 4d,青年鹅和成年鹅一般为4~9d。母鹅群在发病后2— 5d内产蛋停止,未死的病鹅一般要在患病后l一1.5个月才能恢复产蛋。
2.3 病理变化 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病变。病鹅皮肤毛孔充血、出血,皮下脂肪出血。鼻腔中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肺淤血,气管及支气管充血、出血,管腔中有半透明渗出物。多数病例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心内膜及外膜有出血斑或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轻度肿大,淤血;胆囊舯大,充满胆汁。肾淤血。产蛋母鹅卵泡膜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浆膜和黏膜充血、出血,腔内有凝固蛋白。
2.4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迅速扑灭疫情,应立即扑杀病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5 预防疫苗免疫能有效地控制大流行或暴发。应用灭活苗全面进行预防注射,可大幅度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在广泛应用的H5、H9亚型油乳剂疫苗,可有效地起到预防效果。鹅禽流感在第一次免疫后1个月左右需进行第二次免疫,适当加大剂量,免疫效果良好。
3 副伤寒(沙门氏菌病)
鹅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多种沙门氏菌引起鹅的一种常见、多发性传染病。以腹泻、结膜炎和消瘦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段的鹅均可感染发病,但以10~23日龄的雏鹅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使养殖者遭受重大损失。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鸟类、哺乳类和爬行类等动物体内和环境中,会引起多种动物的交互感染。
3.1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多种沙门氏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该菌的抵抗力很弱,60~C下 15min即可被杀灭,但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能耐热,75度经过1h仍不能被灭活,人食用后会发生食物中毒。该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80d,在池塘中也可存活3个月以上。
3.2 症状病鹅表现食欲废绝、饮水增加,嗜睡、呆钝、畏寒、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颤抖。腹泻,病初粪便呈稀粥样,后变为水样,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变干后常阻塞肛门,导致排便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水肿。从鼻腔流出黏液性分泌物。身体衰弱、腿软、不愿走动或行走迟缓,痉挛抽搐,突然倒地,头向后仰,或出现间歇性痉挛,持续数分钟后死亡。
3.3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肿大,呈古铜色,表面常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肿胀,充满黏稠的胆汁。脾脏肿大,色暗淡。心包或心肌有坏死结节。盲肠肿胀,内有干酪样团块。小肠后段和直肠肿胀。有的病死雏鹅气囊浑浊,常附有黄色纤维样团块。肾脏色淡,肾小管内有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扩张,管内亦有尿酸盐。个别病例腿部关节炎性肿胀。
3.4 治疗鹅群爆发本病,应立即将病鹅隔离治疗。彻底清除舍内粪便、垫草,重新更换干燥的经消毒的垫革;用 0.5%百毒杀消毒,料槽、饮水器及其他用具用2% 氢氧化钠溶液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在鹅群病情较轻、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可选下列药物混饲或混饮进行治疗及预防。(1)土霉素。在饲料中按0.08% ~0.1% 的浓度添加,连喂5~7d;或以0.06% ~0.26% 的浓度添加到饮水中。(2)环丙沙星或氟哌酸。以0.05% 一0.1% 的浓度添加到饮水中,连饮7~10d。(3)磺胺二甲基嘧啶。以2g/L 添加到饮水中;或以4—5g/kg添加到饲料中,拌匀,连喂3 ~ 5d。(4)大蒜。将鲜大蒜洗净捣烂,制成20% 大蒜汁内服,既可预防,也可用于治疗。对病情较重、食欲降低或废绝的鹅群,可用上述药物进行肌肉注射。
3.5 预防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群健康。慢性病鹅不留作种用,应即淘汰。孵化前坚持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消毒。雏鹅与成年鹅要分开饲养,防止相互传染。做好饲料、饮水、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病鹅,严格隔离,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