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小鹅瘟主要危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播速度快且死亡较高。其死亡率一般在20%~30%,高者甚至可达 50%以上。大肠杆菌病也是雏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发病情况
2010年3 月份,讷河市同义镇某养殖户购进 1 620只雏鹅,从3日龄开始个别雏鹅排白色稀便,并发现有的雏鹅猛喝水。每天死亡2-3只,开始仅认为是弱雏鹅未能引起充分重视,后来发病率高,甚至达50%以上,每天死亡l5~50只。病雏鹅表现精神委顿,食欲不振,鼻孔有稀薄性分泌物。注射“灭败灵” (磺胺氯吡嗪钠)加青霉素、链霉素,并在饲料中加入 “痢特灵”(呋喃唑酮)治疗效果不佳,共死亡480 只,死亡率达30%。
2 临床症状
病雏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雏鹅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缩头呆立,行走困难,喜卧地,打瞌睡。饮水量大增,出现猛喝水的现象。拉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粪中常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和气泡。喙发绀,蹼色泽变暗,全身有脱水症状,鼻液增多,摇头并伴有液体甩出。嗉囊松软并含有液体和气体,有的病雏鹅有神经症状,颈部扭曲,全身抽搐或瘫痪,有的向后倒着走。
3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50只病雏鹅,发现肛门附近有稀粪沾污,挤压肛门时流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口腔和鼻腔中有棕褐色液体流出。消化道病变以小肠最为严重,十二指肠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表面有多量粘液,胆囊充盈,脾脏、胰脏淤血。处于发病初期或病程短的病死雏鹅多表现为肠腔内水状物增多,空、回肠下段出现扁平的带状或粘稠的内容物。病程超过l0天的病雏鹅,整个肠道肿胀,腹膜、增厚,并发纤维素腹膜炎、肝周炎。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暗紫色,有的肝脏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
4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特征性病变等确诊该群雏鹅为小鹅瘟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治疗措施
对雏鹅可能接触的用具、设备、鹅舍、道路等用 0.2% “百毒杀”(癸甲溴铵)喷雾消毒,1天1次。将所有患病雏鹅全部挑出,与健康鹅群隔离饲养。进出各鹅群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全群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先注射假定健康群,每只1毫升,后注射发病雏鹅,每只1毫升。对健康雏鹅在饮水中加入庆大霉素,每千克水加入庆大霉索2~3万国际单位让其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用3天。对病雏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只1万国际单位,1天1次,连用2天;用浓度为20毫克,千克氧氟沙星饮水,t天2次,连用5天;在饲料中加人浓度为0.7克/千克“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和维生素A,促进肠道黏膜恢复。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减少应激因素供给营养全价平衡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浓度为6O毫克,千克饮水中加2O毫升/千克葡萄糖,可增强鹅群的抵抗力;减少雏鹅下水次数,换地方放;死鹅深埋处理,粪便堆积发酵。鹅群宜小群饲养,便于管理和控制疫情。
采取以上措施后3天后停止死亡,雏鹅采食、饮水开始恢复。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淘汰65只病情严重的雏鹅。治愈265只,治愈后,雏鹅群没有再发病。共发病810只,死亡480只,死亡率30%,治愈率33%。
6诊治体会
本病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个小肠肠段内出现栓塞物,栓塞物成黄白色或红褐色,质地松软不一,这种特征性作为鉴别小鹅瘟的病变特征。
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选择理想的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增强病禽的体质并提高舍温,尽量为病禽创造舒适的环境;结合敏感药物治疗。
建议免疫程序为1日龄,高免血清0.5毫升/只,皮下注射。10日龄,小鹅瘟弱毒疫苗0.2毫升/只,皮下或肌肉注射,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种鹅群在产蛋前l5~30天用小鹅瘟灭活苗或冻干苗,每只鹅肌肉注射1羽份,免疫后15天至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群均具有较高的保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