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对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养鹅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的期望。目前,在饲养方式上正由传统养鹅转向种草养鹅,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笔者结合种草养鹅的生产实践,将其优点介绍如下。
1 投资成本少、风险小
鹅是草食家禽,可以放牧,也可以进行以饲喂青饲料为主的舍饲饲养;而且,其对饲养条件要求不高,所以基础设施设备投资很少,只需在房前屋后搭建简单的鹅棚并准备一些简单的食槽、饮水器等即可。因此,养鹅的资金投入较少,投资风险也较小。
2 经济效益高
人工种植的牧草茎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合多种畜禽特别是鹅饲用。如种植紫花苜蓿,每 667 m 产量可达2 000 kg左右,可提供干物质约 700 kg,产值约900元。由此可见,种草养鹅的经济效益高于种粮食。另外,种草养鹅与外出割野草或放牧相比,可节省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3 不与人争粮
鹅作为节粮型动物,消耗粮食少,能利用人类不能食用的饲草资源生产动物性产品,不与人争口粮。如以传统的饲养方式养1只鹅需耗精料10kg,而种植牧草养鹅仅需精料6 kg,这对在我国粮食偏缺的状况下持续发展畜牧业尤为重要。
4 生长速度快
种植的牧草远比野草营养丰富,鹅食用后增重快,60~70日龄的体重相当于初生重的30~45倍。一般1只中型鹅饲养60~70 d,体重可达3~4 kg。以60~70 d为一个饲养周期计算,1 a可养5~6批鹅,见效快,资金周转率高。
5 鹅肉品质优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要求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鹅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鹅肉中蛋白质含量达 14.0%/6~22.0 %,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正常鹅肝含脂肪2.4% 、蛋白质8.0% 、糖7.0%,还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另外,鹅抗病力强于其它家禽,在生长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大量投喂药物,称得上是“绿色食品”。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
6 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种草养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可促进农业从“农、经”二元结构向“农、经、牧”三元结构转变。通过种草养鹅,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传统项目向优势产业转变。
7 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种草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饲草特别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能在土壤中积聚大量有机质;加之,豆科牧草的根系具有根瘤菌,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进而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不仅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而且增加了后茬农作物的产量。可见,种草养鹅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着不断向系统归还营养物质、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从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