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某镇一养鹅户张某饲养1 200羽肉鹅,2010年6 月下旬,有鹅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初步诊断为球虫病并发大肠杆菌病。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0年5月21日,该养鹅户从外地购回苗鹅1 200羽,一直饲养正常,但在6月29日肉鹅突然发病,并有3羽呈急性死亡,随后大多数肉鹅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状,使用一些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病情有不断发展趋势,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此次该鹅群发病率在7O%左右,前后死亡92羽,死亡率为7.6%。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不振,消瘦,羽毛粗乱,无光泽,卧地不愿走动,呼吸困难,吃食、饮水减少,严重下痢,排白色水样粪便,粪中带有血块,肛门周围沾满粪污。
3 病理变化
肠管明显增粗,肠黏膜严重出血,尤以盲肠和直肠中段的肠黏膜出血较严重,肠腔充满带血的黏液,并有暗红色血凝块,内脏器官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性渗出物,肝脏肿大,心脏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外膜有出血点。
4 诊断
4.1 粪便检查:刮取病变部位的盲肠黏膜,加生理盐水镜检,可见有明显的球虫卵囊。
4.2 细菌分离:(1)取病死鹅的心血、肝组织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数量不等的单个或成双排列的两极钝圆、粗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2)无菌采集病死鹅的肝和心血,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 h,可见边缘整齐或波状、稍起,表面光滑、粉红色或深红色的圆形菌落。
4.3 生化试验:该培养物能发酵葡萄糖和甘露醇,产酸,分解麦芽糖、乳糖,能产生靛基质、甲基红,不产生硫化氢,不产生尿素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初步诊断为球虫病并发大肠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5.1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保持鹅舍清洁卫生,清除鹅舍内粪便及污物,用0.03 百毒杀对鹅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1次/d,连续消毒5 d;饲喂清洁饲料和饮水;对收集的粪便和垫草进行发酵处理。
5.2 使用氨丙啉治疗,按饲料150 mg/kg混饲,2次/d,连续使用3 d。
5.3 全群使用50 ppm 的环丙沙星饮水,连续使用5 d。病情较重者辅以磺胺嘧啶等药物治疗。
6 几点体会
6.1 近几年来,我市肉鹅养殖发展较快,鹅球虫病并发大肠杆菌病尚属首次报道。
6.2 该养鹅场条件简陋,饲养管理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是此次肉鹅发病的主要原因。
6.3 养殖场应制定相关的动物防疫制度,平时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确保鹅群健康生长。
6.4 经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该鹅群7 d后逐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