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国内最大养鹅平台
最专业养鹅网站
当前位置: 养鹅网 » 养鹅技术 » 鹅病治疗 » 鹅裂口线虫病的诊治报告

鹅裂口线虫病的诊治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23  作者:廖家斌  浏览次数:810
鹅裂口线虫为裂口科线虫,主要寄生于鹅和鸭的肌胃角质层下。该病多发生于2月龄左右的青年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嗜睡、消瘦,常引起衰竭而死亡。2010 年8月28日,笔者受检病死鹅4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鹅裂口线虫病。

1 发病情况

邵武市和平镇罗前村危某养鹅场,饲养种用浙东白鹅281只。自创办两年来,该场未发生本病,仅于2010 年6月12日从江山市某种鹅养殖场购回2月龄左右青年浙东白鹅150只,并与原群鹅混养6 d后,即陆续发现 lO只鹅精神不振、减食、体瘦。饲养者曾多次交替使用阿莫西林、环丙沙星、泰乐菌素等药物治疗后,均未见病情好转。至确诊之日共死亡31只,死亡率为11.03%。

2 临床表现

病鹅表现食欲减退,直至废绝。精神沉郁,蹲伏不动,嗜睡;有的眼睑稍肿,行走摇晃。生长发育缓慢,消瘦,体重逐日减轻,翅膀下垂,羽毛松乱并无光泽。有的拉稀粪,粪便呈棕黑色至灰白色。病程为10~25 d,呈慢性经过,最后常呈贫血、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

3 剖检变化
根据3只病死鹅和1只瘦弱患鹅的剖检结果,主要病变是肌胃角质层坏死、溃疡和脱落,且在肌胃角质层表皮及腺胃黏膜上覆盖着1层暗黑色薄膜(此因出血和血色素沉积所致),其面积为4~5 am2,厚0.5 cm,薄膜的表面疏松不平滑。同时,在角质膜和黏膜层内见有大量粉红色细线样虫体,其中1例还见胆囊肿大和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其余内脏器官未见明显的病变。

4 镜检

取病死鹅的肝脏制作触片,分别经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均未见可疑致病菌。取病鹅粪便少许,用漂浮法涂片加盖片镜检,见有大量细小、呈椭圆形、壳薄的虫卵。显微镜观察虫体,见虫体表光滑透明,呈细丝状。雄虫长10~17 mm,末端由2片大的侧叶与1片小的背叶组成交合伞,其中有1对等长的交合刺和1条细长的引器;雌虫长12~24 mil,虫体在阴门部最宽,两端较细。阴门呈横裂,略位于虫体后部。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鹅裂口线虫。

5 治疗

在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鹅舍卫生与消毒、清除鹅粪便并将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对全群鹅进行驱虫,即按每kg体重用盐酸左旋咪唑(片剂,每片含量25 rag) 30 mg,研末后1次拌入饲料中喂给(对不食的病鹅进行人工投服)。隔3 d再用同样剂量投喂1次。同时,对病鹅进行辅助治疗,日服人工口服补液盐和诺氟沙星 (又称氟哌酸,按每kg体重服用10mg)各2次,连用3 d。此后,鹅普遍食欲增加,排粪正常,精神好转。原感染患鹅41只(其中因衰竭死亡5只)中36只逐渐恢复正常 (治愈率为87.8 。2周后复检未见发病和虫卵。

6 小结与建议

本病主要危害1月龄左右幼鹅,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对青、成年鹅的危害则不显著,常为带虫者。但该场病例表明,青、成年鹅在严重感染本病时也可致死(该群鹅病死率l1.03%),给养鹅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对此,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以免病害。对刚引进的鹅只须隔离饲养观察1~2周,确认健康无虫者,并视大小鹅群适当,方可与原饲养的鹅只合群。若鹅只大小悬殊,则应分开饲养和放牧,且尽可能把小鹅舍和放牧地安排在大鹅从未到过的地方,以达到预防本病之目的。
分享与收藏:  养鹅技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线虫病 
 
推荐图文
推荐养鹅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