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鹅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列入《中国畜禽品种资源名录》中的鹅地方良种就有26 个, 其中10 个品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遗传资源。近年来,我国养鹅业迅猛发展,饲养量、屠宰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与快速发展的养鹅业相比, 我国鹅的良种选育与推广利用工作相对滞后, 在鹅业生产中仍以地方品种的直接利用或简单的杂交利用为主, 良种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鹅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拟从种质资源、良种选育、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供鹅业从业者参考。
1 我国主要鹅种资源
我国鹅遗传资源非常丰富, 既包括为数众多的我国地方良种, 也包括多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朗德鹅、莱茵鹅、罗曼鹅、丽佳鹅等优良种质资源。从起源上看,伊犁鹅及引进的欧洲鹅种主要起源于灰雁, 而我国其他地方鹅种均起源于鸿雁。按体型、体重大小划分,这些鹅种资源可分为大型鹅种、中型鹅种和小型鹅种。按主要羽色划分,可分为白羽品种和灰羽品种。按生产方向划分,主要分为肉用型和肝用型品种。
到目前为止, 列入国家级保护品种名录的地方鹅种有10 个,包括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酃县白鹅、太湖鹅、兴国灰鹅、乌鬃鹅。其中,狮头鹅为大型鹅种、灰羽,以大体型和生长迅速著称;皖西白鹅、四川白鹅、酃县白鹅、雁鹅、兴国灰鹅、伊犁鹅为中型鹅种, 皖西白鹅以生长迅速和良好的产绒性能著称, 四川白鹅因其良好的繁殖性能和优秀的配合能力闻名,雁鹅、兴国灰鹅及伊犁鹅均为灰羽品种; 此外, 豁眼鹅、太湖鹅、乌鬃鹅体型较小,属小型鹅种,其中豁眼鹅、太湖鹅为白羽品种,豁眼鹅主要以产蛋量高而闻名,而乌鬃鹅为灰羽品种, 主要以其优良的肉质和独特的外貌特征(肉瘤、喙、胫、蹼均为黑色)著称。
除列入国家级品种保护目录的10 个鹅种外,我国还有大量地方鹅种资源,包括溆浦鹅、浙东白鹅、长乐鹅、籽鹅、永康灰鹅、闽北白鹅、莲花白鹅、广丰白翎鹅、丰城灰鹅、百子鹅、武冈铜鹅、阳江鹅、马岗鹅、右江鹅、钢鹅、织金白鹅、固始白鹅、云南鹅、合浦鹅等。这些地方鹅种主要为肉用型品种, 也不乏产肝性能较好的地方良种如溆浦鹅、合浦鹅。这些地方良种均具有较独特的特征特性, 是我国鹅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鹅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养鹅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对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将有效地保证我国鹅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鹅选育的目标性状
我国当前鹅业的生产主要以肉用型肉鹅的生产为主, 肝用型肉鹅的生产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相应地,鹅的产品也以鹅肉、鹅肥肝为主,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副产品如鹅羽绒、鹅掌、鹅肫、鹅肠、鹅肝、鹅脂也是鹅业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因此,当前我国鹅育种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性状包括繁殖性状、肉用性状、肝用性状、绒用性状、抗病性状以及体型外貌性状等。鹅繁殖性能低、繁殖的季节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鹅业的持续发展。鹅繁殖性能的选育目标是要提高种鹅的供种能力, 因此选择的性状主要包括年产蛋量、就巢性、受精率等。
我国鹅业生产的最主要方向是肉鹅的生产, 因此肉用性能的选育提高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的重点, 对肉用性能的选择应主要强调生长速度(如8 周龄或10 周龄体重)、料肉比、瘦肉率、肉质等方面指标的提高。肥肝鹅的生产在当前我国鹅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还不高, 但鹅肥肝的消费在近年来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对育种者而言,有必要以我国产肝性能较好的鹅种为基础, 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肥肝鹅新品种或配套系的培育工作, 以改变当前我国肥肝鹅品种完全依赖国外品种的不利局面。由于我国地方鹅种均未在产肝性能方面进行过系统的选育, 所以对于肝用性状的选择而言,产肝重、均一性、料肝比、肝品质等都将是极为重要的选育性状。
鹅绒、鹅裘皮等在鹅业生产中往往以副产品的形式出现,因此绒用性状在鹅上一般不作为主选性状,但也可充分利用地方优良鹅种的基因资源,从产绒量、绒品质方面加以选育提高。体型外貌的选择, 包括羽色、体型、头型、喙、胫、蹼颜色等方面,主要由于当前我国鹅的销售在很大范围内还是以活鹅销售为主,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鹅的体型外貌有不同需求, 因此体型外貌的选择需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市场需求来进行。
3 我国鹅的育种策略
我国鹅的现代育种工作, 主要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 以地方鹅种的遗传资源保护、本品种选育、选优提纯为主, 也进行了一些引种、品种间的杂交改良、品系选育与配套系培育等方面的试验与推广, 有效促进了我国鹅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然而, 总体来讲, 由于我国鹅的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参与鹅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少,以及鹅的育种工作本身所存在的困难性, 导致我国鹅的育种工作相对滞后, 鹅业生产中仍以地方品种的直接利用或简单的杂交利用为主, 良种化水平较低。
现阶段我国鹅的育种工作,主要包括肉鹅的育种和肥肝鹅的育种,其中肉鹅的育种又可根据市场对外貌特征的要求不同,分为白羽肉鹅的育种以及灰羽肉鹅的育种。从育种的技术方案划分,我国鹅的育种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基于地方鹅种遗传资源的调研与保护的本品种选育以及品种间的杂交利用; 另一种是在地方品种、引进品种的基础上,通过专门化品系的培育和配合力测定,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配套系。
前已述及, 鹅的育种中的目标性状主要包括繁殖力、生长速度、肉质、饲料报酬、产肝能力等,所涉及的性状多,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显然,要培育形成兼具各方面优点的鹅新品种非常困难,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结合各品种资源所具有的优良特性, 选育形成在某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新品种或新品系,然后通过杂交组合筛选,形成特定的配套杂交模式以进行商品鹅的生产,将是我国鹅育种的主要任务。
3.1 本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模式不同品种的鹅具有不同的优势性状,如豁眼鹅、四川白鹅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狮头鹅、皖西白鹅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乌鬃鹅、阳江鹅、马岗鹅等具有优良的肉质。因此, 地方鹅种的本品种选育工作,应该在准确的种质特性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育提高品种所具有的优势性状, 同时提高群体的整齐度。或者在维持该品种优势性状不降低的前提下,改良其劣势性状。例如,对于四川白鹅, 经过四川农业大学水禽课题组多年的持续选育, 目前育种核心群的初产年平均产蛋量已达到80 枚以上,要进一步提高已经比较困难,此时应该在维持其产蛋性能的前提下,尽力选育提高其生长速度、肉质。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地方鹅种而言, 目前仍处在小群保种和扩大群体数量的阶段,品种的种质特性尚不十分明确、群体的整齐度较差。因此,这些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工作, 必须是在做好保种和种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 筛选出品种的特色优势性状并进行持续的选育提高,同时提高群体的整齐度。在鹅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利用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杂交以进行杂交育种, 例如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鹅培育品种扬州鹅,就是利用了太湖鹅、四川白鹅等品种资源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然而,现阶段鹅业发展迅速,对优良鹅种需求量日益增大,再去进行周期漫长的杂交育种工作, 其成效可能还不如直接通过品种间杂交以进行商品代生产, 因为采用品种间杂交利用的方式,所需周期相对较短,同时还可以利用杂种优势。
当然,对于品种间的杂交利用,要注意不能盲目杂交,必须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品种特性、性状的遗传机制等方面的因素。我国肉鹅的生产目前主要包括白羽肉鹅生产和灰羽肉鹅生产。由于我国目前产蛋量较高的品种均为白羽品种, 而鹅中的白羽对于灰羽而言往往是隐性性状,因此,对于白羽肉鹅的杂交利用,我们认为应该主要采用二元杂交的方式, 以产蛋量高的品种(如豁眼鹅、四川白鹅)为母本,以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如皖西白鹅) 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如需进行三元杂交,可以考虑以四川白鹅公鹅与豁眼鹅等品种母鹅的杂交后代作为母本,生长速度快的白鹅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对于灰羽肉鹅的杂交利用, 我们建议采用三元杂交的模式,即先用一灰鹅品种与四川白鹅、豁眼鹅等繁殖力较好的品种杂交, 杂交后代母鹅再与另一灰鹅品种公鹅杂交以进行商品代生产。由于三元杂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到繁殖性能方面的杂种优势, 因此杂交利用的效果可能会优于二元杂交, 但其组织实施比二元杂交更困难一些。另外,具体的杂交利用模式的确定,还需要通过杂交试验和筛选方能确定,同时还需结合各地具体的生产实际。
3.2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筛选新品系培育和配套系筛选是现代家禽育种的主要方法,在蛋鸡、肉鸡、肉鸭等家禽的育种中已经广泛应用,也必将是鹅育种的基本趋势。我国拥有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鹅种和多个生产性能优秀的引进鹅种, 这些遗传资源为育种者开展肉鹅专门化品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育种素材。育种者可以针对肉鹅、肥肝鹅对鹅种的不同要求, 充分利用我国地方鹅种以及引入鹅种的优良基因资源, 将经典家禽品系繁育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相结合, 分别培育高繁殖率、高产、优质的鹅专门化品系, 然后通过品系间配合力测定,形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市场需求的配套系, 通过建立并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鹅业生产中的良种覆盖率。
对于白羽肉鹅新品系和配套系的培育, 可以考虑利用引进的莱茵鹅、罗曼鹅、白羽朗德鹅以及我国地方良种皖西白鹅、浙东白鹅等生长速度较快的品种或杂交后代为素材, 分别培育生长速度快、产绒性能好、授精能力强等专门化父系。利用豁眼鹅、四川白鹅等产蛋性能高的白羽肉鹅品种为育种素材, 培育高产蛋率的专门化母系。如四川农业大学培育的天府肉鹅配套系, 其父系来源于白羽朗德鹅与四川白鹅的杂交及回交后代, 母系由四川白鹅经过多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形成,通过父系、母系的配套杂交,每只父母代母鹅每年能够提供鹅苗70 只左右,商品肉鹅70 日龄体重在3.7kg 左右, 种鹅生产者和商品鹅生产者均能够获得可观的效益。对于灰羽肉鹅及肝用型肉鹅的育种,可参考优质肉鸡育种中的黄羽、麻羽肉鸡的育种方式进行配套系的培育。例如,可分别以朗德鹅、狮头鹅等为育种素材培育快长专门化品系, 以乌鬃鹅、阳江鹅、马岗鹅等为素材培育优质专门化品系,以灰羽鹅种与四川白鹅或豁眼鹅的杂交后代为基础培育灰羽高繁殖率专门化品系,然后通过品系间的配合力测定,就可以筛选出适合市场需求且供种能力优秀的灰羽肉鹅配套系。
4 我国鹅的良繁制种体系
鹅的良繁制种体系是包括遗传资源的发掘、保护、育种、制种、性能测定等一系列环节的综合体系。近年国家在鹅的遗传资源发掘、保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投入,包括国家级资源场、水禽基因库的建设等方面,但在鹅的育种场、扩繁场、生产性能测定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鹅良繁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自主培育的鹅优良品种和配套系数量少, 推广力度小,推广面较为狭窄,鹅业生产规模较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大量使用单一品种进行商品生产,对良繁体系建设的需求不那么迫切,也导致了我国鹅的良繁体系尚不完善。然而,随着鹅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品种间和品系间的杂种优势将成为鹅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在筛选确定品种间的杂交组合或形成配套系的基础上,建设完善鹅良繁制种体系,将是提高鹅业良种覆盖率的必由之路。我国鹅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由于国家投入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形成以种业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作为育种技术支撑的种业发展模式, 种鹅生产企业应该加大在育种方面的投入, 并以企业为核心建立完善鹅良种繁育体系, 保障鹅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优良鹅种的推广应用
目前, 我国优良鹅种的推广应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作为育种核心,种鹅生产企业进行良种扩繁,推广应用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鹅种或配套系。另一种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 直接从国外引进优良鹅种进行扩繁,向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引入品种。前一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科研院所虽然具备较先进的育种技术, 但能够投入的育种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政府的拨款,投入有限,影响到育种效率和育种规模, 所培育的品种也往往缺乏市场竞争力。后一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引入品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种源受制于人,且引入品种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我国目前乃至在未来很长时期内的鹅业生产可能都将以广大农户的适度规模化养殖为主,而鹅的良种培育工作,将由目前的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企业为辅逐渐变为以企业为主,高校、科研单位为辅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因此,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 我国鹅的育种与推广工作必须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 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 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大型水禽种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种业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大量农户的增收致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对水禽产业发展的重视, 特别是在国家水禽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统筹安排和资助下, 鹅的育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十一五期间的现代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 设置了“水禽遗传资源”、 “鹅育种与快繁”、“鹅配套系选育” 三个科学家岗位及多个试验站开展鹅育种的相关工作。“十二五” 现代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又设置了 “种质资源评价”、“肉鹅育种”、“繁育技术”等鹅的育种相关科学家岗位,分别由扬州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水禽科研团队牵头实施, 同时全国多个综合试验站将参与到鹅的育种与推广工作。这些科学家岗位、试验站的联合协作和相辅相成, 必将有效促进我国鹅育种及推广工作的迅速发展和鹅育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总之, 我国鹅的良种选育与推广工作才刚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育种技术水平和育种成果尚不能满足鹅业生产的需求。只有以发展种业企业为核心,加大鹅育种的投入,充分利用我国地方鹅种以及引入鹅种的优良基因资源, 改进育种方法,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优良鹅种及配套系, 建立完善鹅的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推广模式, 才能有效提高我国鹅业生产的良种覆盖率,满足养鹅业快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