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利用抱窝性强的鹅(如南方鹅)将蛋孵化。这种方法虽然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但在那些受交通、能源、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不具备人工孵化条件的地方,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繁殖方法,且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费用低廉、管理方便、效果较好的特点。自然孵化的成败,关键在于抱鹅的选择和孵化期的正确管理。
(1) 孵蛋母鹅的选择
① 就巢性强
最好选择产蛋1年以上已有孵化习惯的母鹅。这种母鹅,可以直接放人窝内孵化。如果用没有孵化习惯的新母鹅孵化,可用假蛋或无用的鹅蛋让其试孵,待母鹅安静后再将种蛋放入巢内。在大群生产条件下,一般可以不经过试鹅,因为在产蛋季节中,不少母鹅将陆续就巢,可以随时更换那些不适于孵化的母鹅。
② 个体大小要适中
鹅个体小,孵蛋的数量少,不经济。个体过大,则动作迟钝,离巢、归巢时易压死刚出壳的小鹅,故应选择大小适中的母鹅。
③ 身体健康
抱鹅进入正常孵化后,一般每天离巢1~2次,除采食、饮水和排粪外,还要不断地进行翻蛋等,这要消耗不少体力。因此,抱鹅必须健康无病且有一定的肥度。
(2) 孵化期的管理
一只母鹅一次能孵10~13个鹅蛋。孵化前用盆、箱、筐制作孵化窝,在窝底部垫3cm厚的土,土上垫柔软的杂草,然后均匀地放入鹅蛋。在孵化过程中,每天让抱窝母鹅离巢1~2次,让其吃料(饲料要求全价,每天不少于60g)、饮水和排粪。此时,可人工辅助翻蛋1~2次,翻蛋时将中间的蛋与边缘的蛋交换位置,使蛋受温均匀一致。翻蛋从入孵第2天开始,直至破壳出雏为止。最好在入孵后的第7天和第16天分别照蛋1次,捡出无精蛋和死胚蛋,中途发现压破的蛋应随时拿出。孵化后期每天向蛋上喷38~40℃的温水2~3次,直至出壳。
2. 人工孵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家禽人工孵化法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炕孵化法、缸孵化法和桶孵化法等人工孵化的方法。近年来,电孵化法应用相当普遍,尤其是鸡蛋和鸭蛋的孵化。随着养鹅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采用电孵化的越来越多。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孵化效率。
(1) 桶孵化法
因为最初的孵化器是用木桶或竹桶做成的,所以称桶孵化法。又因此法是用炒谷给种蛋提供热源而进行孵化的,所以也称炒谷孵化法。此法在华南、西南各省农村普遍使用。桶孵化法的主要操作有炒谷、暖桶、暖蛋、入桶、翻蛋等。每年第1次孵化时,先将稻谷炒热,用以孵化新蛋。每锅每次炒谷2.5千克左右,炒后将谷子包好。炒谷的孵桶温度要求达到38~39℃。入孵前先将烘笼放在孵桶内加温或用热谷温桶,然后将选出的种蛋放在阳光下暖蛋,阴天时在室内炒谷“焙蛋”,使蛋温达到与眼皮相近的程度。入桶时桶底先放1层冷谷,再放2层热谷,然后视新蛋的冷暖程度,每装1层蛋即填1层热谷或每2层蛋1层热谷。最后上面放2层热谷,1层冷谷,再盖1层棉絮。开始孵化的新蛋用热谷连续加温2~3次,使种蛋定温,然后按规定每天翻蛋3~4次。翻蛋时备一空桶,将原来在上层的蛋放在桶的下层,下层的放在上层。每层之间放炒热的稻谷,使蛋温保持在37~38℃。鹅蛋孵化至17~18天即可转入摊床孵化。
(2) 缸孵法
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带。孵化设备是土缸,用稻草和黏土做成,缸高90cm,厚8cm、内径71cm,中下部放一口径88cm的铁锅。锅上涂上泥土和炭渣的混合物,锅中放土坯作为蛋箩的垫物,缸下侧设有40cm×40cm方形灶口,用木炭作燃料供热孵化。蛋箩用竹篾编成,箩口直径60~70cm、箩高38~40cm,缸盖用稻草编成,口径100cm、高25cm。
种蛋入缸前先用木炭生火烧缸即可消除缸内湿气,又可为孵房加温。一般预烧3天使缸内温度达到39℃,然后将盛有种蛋的竹箩放入缸内盖上缸盖。3小时后开始翻蛋,前7天每天翻蛋5次,以后每天4次。其中,第1次翻蛋的操作方法是将最上面2层的蛋和中间2~3层的蛋调层。其余的翻蛋方法是将上与下、边缘与中心的蛋调换位置即可。通过生火、盖灰、去灰、开关灶门、启动缸盖等方法调节温度,要做到看胚施温,灵活掌握。
(3) 炕孵法
主要盛行于气温较低的北方。选建一间保温良好的孵坊,坊内分3层,上面2层是摊床,下面1层用砖和土坯砌成土炕,高65~70cm、宽180cm、长300cm,下面设有炉膛和烟道。燃烧棉花秆、高粱秆、芦苇秆和柴加热,火力不能太猛,宜用慢火,每天早晚各烧1次,当炕面温度稳定在60~70℃、室温为25~27℃时开始上蛋孵化。将种蛋平放在蛋盘内,每2~3个蛋盘叠起为一组。并盖好棉被保温,每隔2小时查温1次,每6小时翻蛋调盘和凉蛋1次,孵化到17天时将蛋盘移到上层摊床上,利用胚胎本身产生的热量继续孵化,到25天时,将蛋盘单层摆开放在温度略低的下层摊床上准备出雏。
(4) 摊床孵化法
依靠鹅蛋本身的代谢热而进行自温孵化的一种孵化方法。一般是使用孵化机,孵化到第2次照蛋以后即可进行摊床孵化,而原有的孵机(箱)又可入孵新蛋。摊床的设备一般为木制床式长架,大小按孵化规模而定,多为上、下2层。一般高1.4~1.8m,宽2m左右,每层摊床高约0.8m,摊床的中间位置比四周稍微高一点,四边边围稍高。摊床配有毛毯、棉条、被单、蚊帐布等覆盖物,用于保温防护。
在孵化机孵化的胚蛋,26天时可移至摊床上继续孵化,这称为上摊。上摊时间要安排妥当,避免因搬蛋时间过长、环境温度过低而使蛋温变化过大。在上摊前0.5小时,应将孵化机温度提高至38℃左右,然后关机。要先照蛋,检出死胚蛋。因为死胚蛋温度低,在摊床上会使其周围的鹅蛋温度降低,甚至胚胎死亡。照蛋后,将鹅蛋搬至摊床上、铺平,再按各个鹅蛋的发育情况和大小而相应调整位置。发育慢、个大的鹅蛋放在中间,发育快的排在周围;鹅蛋排好后,摊床边缘用棉条把全部胚蛋严实地围住。然后喷第1次水(水温为36~40℃),水要喷得均匀,适量即可,不能有“汗花”;喷完水,盖上3层蚊帐布,再加一层被单。覆盖物的多少应视天气情况和孵化室内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摊床中间的温度高而周围低,为了保持摊床表面各处温度的均匀,每天要“抢摊”6次,每次间隔4小时。“抢摊”就是手工翻蛋并调整蛋的位置,也就是说,使摊床中心的蛋与边缘的蛋互换位置,以达到各处温度均匀的目的。
随着胚胎孵化日龄的增大,胚蛋的覆盖物可相应减少。至出壳前,把已“闪光”的胚蛋捡出放在一起,以便出雏,也不至影响其周围鹅蛋的温度。
(5) 热水袋孵化法
热水袋孵化法具有设备简单、蛋温均匀、成本低、效果好、规模可大可小等特点。其主要设备有孵化床、塑料袋、棉被等。孵化床可利用炕床或摊床,先在床上放1层约10cm厚的保温层(干木屑、草木灰),上面放一张加热用的电热毯,再放上热水袋。热水袋用农用双层塑料薄膜制成,宽约1m,长度与孵床一致,注入40℃的热水使水袋高12~15cm。水袋上面铺放1层棉布,将种蛋排开放在棉布上面,再盖上棉被保温。水袋温度靠加热火炕或电热毯调节,也可以更换袋内热水来调节,更换热水的方法是先将袋内热水放出6%~7%,再注入等量的水混匀,每天换水2~6次,具体视室温而定。通常使袋中热水温度比种蛋的温度高出0.5~1℃。若用火炕或电热毯加热则不需换水。翻蛋、凉蛋和出雏方法同摊床孵化法。
(6) 平箱孵化法
平箱孵化法是在缸孵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操作简单、不受电源限制、破损蛋率低、孵化率高的特点。主要设备有箱体、炉膛、蛋筛、匾、翻蛋架等。平箱呈方形,高1.6m,长与宽各1m,箱壁用双层纤维板制成,中间填充保温材料。箱内有7层可转动的蛋架,每层相距13cm,蛋架上面6层放置用竹篾编成圆形直径约80cm的蛋筛,筛边缘高8cm,筛孔大小约0.1cm,蛋架的下层放置一空筛,空筛上放置与筛一样大用厚纸皮做成的匾,起缓冲温度作用和翻蛋调盘时盛蛋用。每层筛可放鹅蛋100枚。炉膛生火可用柴炭、蜂窝煤炉、煤油灯或电热丝加热。翻蛋架用木料制成三角形,张开,其内径比蛋筛略大:翻蛋时将蛋筛从箱体中取出放在翻蛋架上操作。
种蛋人孵前3天将箱体清洁消毒彻底,然后加热升温达到正常孵化温度后即可入孵。将种蛋平放在上面6层筛内,看胚施温,温度通过加炭、盖灰或开启火门、打开箱门的方法来调节,每天翻蛋调筛3~4次,转筛12次,即将蛋架轻轻旋转45°~90°。
(7) 机械孵化法
机械孵化法就是利用电器孵化机模拟鹅胚发育所必需的条件而进行的人工孵化。其主要设备是孵化机和出雏机。目前生产的电器孵化机大多设有自动控温、控湿、报警和自动翻蛋等装置,具有孵化效果好、易于操作管理、孵化量大等优点。在使用机械孵蛋前,首先要试机,观察各部运行是否正常、平稳,控制器、报警器是否灵敏。同时,温度计的校对也是孵化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先找来一支精密温度计作为标准温度计,然后和孵化器的温度计并列一起浸入38℃左右的温水中,观察读数是否一致,如果有差异则应以标准温度计为准校正其他温度计的读数,温度计的校正工作应定期进行。孵化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种蛋预温,即将种蛋从冷贮仓库中取出在室温中放置12小时,使蛋温逐渐升高,但不能让种蛋冒汗。其他工作还有孵化机的消毒,种蛋消毒,孵化室的清洁、保温、通风等。
孵化的第1步工作是上蛋,将合格种鹅蛋逐个排放在蛋盘上,排放时一定要平放或大头向上竖立或斜立,不能小头向上。上蛋最好安排在下午进行,这样大批出雏正赶上白天,工作方便。记录好入孵数量、批号、天数。
孵化期间主要工作是观察和记录机内温度、湿度、翻蛋、验蛋。若分批上蛋,则应用恒温孵化,温度控制在37.2~38.3℃。若是一次性上蛋,则采取分段变温孵化。湿度应掌握“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1~8天为相对湿度60%~70%、9~24天为55%~60%、25~30天为60%~70%;出壳期间为70%~75%,恒温孵化,相对湿度控制在60%~64%。孵化期间的通气量应随胚龄增大而增加,以保证孵化室和孵化机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充足新鲜。机内氧气含量不能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0.5%。入孵第1周每2小时翻蛋1次,以后每天4~6次,25~26天后停止翻蛋。
翻蛋的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俯后仰各45°为宜。15天后开始凉蛋,每天凉蛋2次,上午、下午各1次。每天定时打开机门或取出蛋盘,喷水。早期胚胎每次凉蛋时间为5~15min,后期延长至30~40min,蛋贴眼皮稍感微凉即可。孵化至7天和16天进行照蛋,及时捡出无精蛋和死胚蛋。
出雏机的管理基本上同孵化机,出雏机要求的温度要低一些,湿度要高一些,翻蛋由于没有可转动的蛋架,所以需要人工将蛋在平面上拨动,每天3~4次。保持充足的通气量很重要,以防止局部蛋密集超温,通常蛋温比机温高0.3℃以上。出雏后待雏鹅绒毛干燥时即可将雏鹅捡出。
3. 嘌蛋
将甲地孵化至接近出雏期的种蛋运输至乙地出雏称为嘌蛋。为了解决运输途中、运输量大、运雏死亡率高的问题,可采取嘌蛋的方法,这样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嘌蛋所需设备为纸箱或木箱或箩筐、棉被、温度计,不需热源,依靠棉被保护胚胎自身散发的热量来维持温度。途中每天翻蛋1~2次,翻蛋时要使上和下、边缘和中心蛋互相调换位置,使每个蛋受热均匀。嘌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根据途中所用时间来确定嘌蛋时间,以出雏前到达目的地为原则(如目的地无孵化条件,应选择到达目的地即出雏的时间运送)。
② 经照检剔出死胎蛋,然后上摊立即孵化。
③ 不管使用纸箱,还是木箱或箩筐,都要固定好,避免散箱、压坏、倒箱的事件发生。备好空箱(筐)准备途中倒蛋用,箱或筐底部应装有防震物,如棉絮、谷糠、稻草等,防止运输途中压碎、颠碎种蛋。
④ 车辆要封闭,不可用敞篷车,车要开得平稳。
⑤ 嘌蛋之前,要选择平稳道路,“宁走十里远,不走一步险”。
⑥ 运输至少要有2人以上,要选择认真负责的人运输。
⑦ 途中要备好照明设备(尤其路途远者)。
⑧ 一定要做好目的地出雏上摊的准备工作。
⑨ 出蛋时要考虑季节因素。夏季要注意散热,每筐蛋最多不超过2层;冬季要注意保温,可适当放多层。